Sidebar Menu

“平蛮入播”诸将定居播州的几个问题

时间:  2018-04-09 13:51:37 编辑:   louyihua 栏目: 艺文著述

    【摘要】:播州在西南历史发展中扮演着与众不同的角色,它是朝廷控制云贵高原的一个“前进基地”,历代都有军事世家迁入定居,形成了以杨氏土司为代表的土司群体,也形成了黔北独具一格的土司历史文化。这些土司的经营和发展,对今天遵义的政治版图、人口结构、经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平蛮入播 将领 定居问题

 遵义战役遗址。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娄义华 摄影 

一、“平蛮入播”形成了一个土司群体

“平蛮入播”是指唐末杨端率领各大姓军队征讨侵占播州(今遵义)的南诏国,胜利后大小将官又迁入并镇守播州、经营开发播州的历史事件,又称为“随杨入播”,意即与主将杨端一起迁居播州。这是唐朝后期开拓和稳定西南边疆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遵义发展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事件。杨端率领各大姓军队平定南诏陷播之乱后,朝廷裂播地分赏统军各路将官,命其携族人和乡人迁入播州定居,世守其地、永镇边夷。唐末“平蛮入播”以及历代朝廷派军队征战、开发播州等地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在黔北当地被称为“追苗安汉”。入播将领世袭统治各自的封地,形成了一个以杨端为主的分布于黔北各地的土司群体。这些土司群体中,大多数分布在今桐梓县境内,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世族后裔群体,至今在当地仍产生着重要影响。在与杨端一同入播的娄姓、梁姓、令狐姓的家族史料中,有传抄的《征南诏将军入籍敕书》,各家所记内容完全相同,只有少数字词有异,且都有“特敕征南诏诸将,遇烽沿获,永镇边夷,功在社稷不朽”的语句。

    这是由朝廷敕封一大批军事世家世袭统治一地的举措,既不同于传统的土司制度,也不同于流官制度,《桐梓县志》称这些世袭统治的军事世家为“土司官”和“土官”。这些土司虽然各自的经营发展并不完全相同,后来只有杨氏土司一家独大,但他们各领封地、团结协作,曾经长时间共同主宰了黔北地区的军事政治。据载,“平蛮入播”之前,播州之地屡受外夷蹂躏,《遵义府志》:“南诏陷播州……”。黎民百姓苦不堪言,朝廷多次进剿均仅维持短暂和平。“平蛮入播”后这个土司群体的形成,建立了播州历史发展的一个新秩序,巩固了朝廷对黔北地区的统治,开创了长时期无重大战事的稳定局面,引入了中原文明,极大地促进了这里的经济文化发展,使之始终走在贵州经济文化发展的前列。

二、“平蛮入播”究竟有几大姓

     “平蛮入播”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来各姓记载入播将领的多少不尽一致,对于究竟有几大姓随杨入播,也颇具争论。《遵义府志》记载:“太原人杨端应募,率其乡人令狐、成、赵、犹、娄、梁、韦、谢八族复之”。《桐梓县志·土官》载:“逮僖宗乾符三年,太原杨端应募,率令狐、成、赵、娄、梁、韦、谢七族复之”。从以上两志的记载看,包括杨端在内入播将领分别为九大姓和八大姓,令狐氏等有的家谱则记载为七姓入播。现在当地有一些人以此来否定“平蛮入播”的历史,有的甚至认为整个播州的历史都已写成了一团乱麻。此种认识,本人认为不够严肃,官史族史等的记载出现这样的差异,应当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证和分析。
现有各家的记载有三点可以肯定:一是“平蛮入播”的事件和时间各种记载是相符的,二是入播军队是以杨端为主将的家族式各大姓军队,三是平播胜利后各姓将领受命定居,镇守和开发播地。那么,究竟有几大姓率军入播呢?其实,讲“七大姓”也好、“八大姓”也好,都是自发形成的说法,历史上并没有明确予以界定。官史和各姓族史在描述有几大姓入播时,都有自己不同的界定范围,因此各姓所记入播族姓的多少和具体的姓氏,都有不小的差异。统领、副统领,各路军队的将官哪些列入,并没有谁去作出限定,全凭写史料的人自己确定。有些姓氏家谱所罗列的入播大姓中,没有官史所记的另外一些重要将领族姓,这是因为修家谱是以本族为主体,并无记载他族历史和人物的义务,所以不一定将其他大姓列入其中,其所列各姓多为本族所在军队的将官。由此,入播各姓的记载出现“七大姓”、“八大姓”等差异是很自然的事,与该历史事件并不矛盾,如果其中某姓在其他各姓资料中没有记载,也不能否定其参与平蛮入播的史实。

三、各大姓的定居情况不尽一致

     平诏之战胜利后,朝廷命征播各大姓迁其族人及乡人入播定居。入播伊始,北方王仙芝、黄巢先后发动起义,一部分平播军队被调往湖北等地与起义军作战。有的族姓又随军队迁往他乡或返回原籍,只有杨、娄、梁等部分姓氏有明确记载当时就入播定居。“平蛮入播”主要将领受封的情况大致为:主将杨端领战前播州之地。娄姓和梁姓共领战前溱州之地,与杨氏封地以高岩山黑神垭(今娄山关)为界。令狐姓受封于四川阆中,历十五世后再次受命入播作战,战后又受封定居桐梓园田。成姓受封于桐梓园田,犹姓、谢姓受封于桐梓坡渡。这样,入播各姓除令狐姓镇守阆中,韦姓、赵姓历史记载尚不清楚外,杨、成、娄、梁、犹、谢各姓受封后在南起乌江、北达綦江至南川的广阔地域形成了数道防线,拒诏军于域外。后来,播州杨氏统治集团不断发展壮大,势力向娄山关以北扩展,逐步覆盖整个黔北地区。今天,这些族姓的后裔群体仍分布在桐梓及其周边县市,一些族姓已经成立了“平蛮入播”历史研究组织,如“娄山文化研究会”、“令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壁上挂灯梁氏研究会”等,这些组织之间有时还共同探讨和交流研究信息。

    对于“平蛮入播”各姓后裔的经营发展,史料记载则少之又少,目前仅知的情况为:杨氏定居于今遵义中心地区,成为黔北最大的土司,1600年,明廷遣八路大军剿灭播州反叛的杨氏集团,杨姓或被杀、或逃散,今天仅桐梓九坝和绥阳杨家山有一些杨氏后裔。娄梁二姓定居于桐梓水坝塘,其入播第二世娄珊、梁关镇守黑神垭(娄山关)后,奉命推进到安顺立业。娄姓经历数代后迁回水坝塘,今主要分布于黔北、渝南地区;梁姓后裔一直定居于封地,今主要分布于黔北、渝南地区。令狐氏受封后又奉命驻守四川阆中,很多代以后迁回桐梓园田,后裔主要分布在桐梓南部地区和重庆万盛。赵、韦两姓无定居于播州的记载,推测为当时就已随大军征战湖北等地。

   但也有的家族对自己是否属于平蛮入播族姓存在异议,族中的认识不统一,这主要是事远年湮,家族记载缺失甚至出现误传造成的,这应当通过各姓的记载进行相互参证查考。出现这种异议,本人认为这有几种原因:一是平蛮入播时民间修家谱的禁例尚未打破,这些族姓入播之初基本上都没有修家谱,仅靠口传或有文化的房系只言片语记载,其准确性难以保证。二是有的族姓虽参与了平蛮入播的战争,但当时没有定居于播州,若干年后又再次入播并定居于此,一些人分辨不清楚而认为是同一次入播,因此造成了混淆。三是有的族姓修谱时参考了其他同姓族谱的记载,有的直接“借用”了别的同姓支系的说法,造成了错讹;有的转抄他族记载作为参考,后世不明就里误将转抄内容当作本族历史,也造成了错讹。四是有的族姓入播后的分支房系中有比较复杂的迁出迁入历史,由于历史知识的局限,族中误将个别分支的历史当作全族历史。

四、娄梁与娄山关

    关于娄山关地名的来历,历来史家多有论述。其中第一种说法是娄山关地名源于娄珊、梁关在此镇守保境安民的故事,在当地广为传颂,也为《桐梓县志》等官家史料所认定,大娄山也因娄山关而得名。其余说法中,较多的是大娄山地名源于“不狼山”,认为“不狼”与“娄”谐音,娄山关因大娄山得名。这种说法并无确切记载,也未被官方史料采信。本人认为,“不狼山”之说的相关史料仅能说明“不狼山”与“大娄山”为同一山系,并不能说明“大娄山”之名源于“不狼山”。究竟是谐音之故,还是因娄梁镇守之故而变成现在的地名,我认为应当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但在发现新的证据前,应当尊重正史已有的记载。
唐末平蛮战争中,娄奠邦、梁宗理率领的中路军从綦江一路破关夺隘攻抵桐梓楚米,通过偷袭诏军后方大本营夺取黑神垭(娄山关)。平诏之战胜利后,朝廷划播州之地给杨端世袭统领,划溱州之地为归化司,由娄、梁二姓世袭领之。黑神垭为两个领地的分界线,娄、梁因此数代坚持镇守。这既是构筑了一道抵御外夷的防线,又是在保卫自己的封地。其中,娄姓二世娄珊和梁姓二世梁关镇守黑神垭后,又奉命进一步进击安顺,以巩固后方。由于在此之前黑神垭一带屡遭南诏国攻占,加上地方势力争斗,兵去匪来,老百姓不堪蹂躏。自娄珊、梁关在此镇守以后,使这一地区得到了长期的和平与安宁,当地百姓故称黑神垭为“娄珊梁关”,后来这一称法逐渐演变成“娄山关”。

(作者:梁正乾  遵义市桐梓县老龄委主任 )

(注:本文曾在贵州省社科院、省文物局、遵义市政协组织的“播州土司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发表,并收入会议论文集)
 
【编辑:娄义华】

阅读

四格广告

最新文稿

广告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