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山关,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一个文化源远流长之地,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熠熠生辉的璀璨文化。如今,红色旅游热热闹闹,参观访问车马喧天,慕名而来人流不绝。红军精神、红色文化得到极大彰显。但从旅游经济的角度考察,因红色旅游基本是免费的,再加上娄山关周围除沙坪花海外没有大型的旅游景点,人流虽大,却留不住,住不下,娄山关成了一过路景区,人们在半天的参观后即会离去,经济收入不佳就成为必然。要改变这种现状,从另外的视觉思考,这里其实有很大的旅游潜力未能得到开发。本人就以新的视角谈谈娄山关的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
(本文作者 娄义志)
一、娄山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渝南黔北的历史上,有无数次战役的胜败,都是以争夺娄山关为前提的。其中三次大的战役,诠释了“兵家必争”四个大字。
首先来说说唐末平南诏复播州之战。
唐朝中晚期,唐王朝与南诏进行过一百多年时打时和、打打停停的战争,使西川(今四川)、黔中(今贵州)等地人民陷入了长期的战乱之中。从唐玄宗天宝(公元742—756年)初年南诏征服爨地,唐王朝派兵攻打南诏始,到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唐僖宗“许其和亲,不称臣,令敬瑄录诏白,并移书与之,仍增赐金帛。”止,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事才告结束。期间,南诏军队几破黔州,数盗西川,两占播州,掳走当地人民数十万,财物洗劫一空,对当地的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在南诏军队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二占播州后,朝廷召募勇士,组织军队,前往征讨。因此就有了播州(今遵义)历史上杨端应募率八姓族人和军队征南诏复播州的往事。
关于收复播州这段历史,《贵州府县志辑(25)民国瓮安县志》卷三纪年中记载:“僖宗乾符初,太原人杨端应募,率其乡人令狐成赵犹娄梁韦谢八族复之。”再据民国《桐梓县志·土官》载:“又按《续修通志采册》:有唐自宣、懿来,南诏迭陷播州。逮僖宗乾符三年,太原杨端应募,率令狐、成、赵、娄、梁、韦、谢七族复之。
当时播州属黔中道,治所黔州(今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但因黔中道地广人稀,兵少将寡,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六月,南诏寇黔中播州(今遵义),黔中经略使秦匡谋兵少不敌,弃城奔荆南。“城池皆为灰烬,士庶尽为幽冤。”(高骈《回云南牒》) 唐朝以天平军节度使高骈为西川节度使,发河南道、山南西道及东川兵援西川,统一指挥抗南诏的战争。《资治通鉴》记载,高骈乾符二年正月走马上任西川节度使,立即对南诏发起了进攻。乾符三年初,以杨端为首的九姓(加上杨姓为九姓)军队征南诏复播州的战争也及时打响。传说杨端领九姓家兵和川南豪强大姓家兵数万,命令狐镐(hao)为左路军统领,成展为右路军统领,娄殿邦为中路军统领,罗太汪为后勤统领,分兵向播州推进。在左右两路军的配合下,中路军攻下巴郡南州(今綦江县)、扶欢两坐县城后,一鼓作气,勇夺九盘关、虹关(亦名风梅关)、进驻夜郎坝(珍州夜郎县治所),再克石虎关,向高岩山黑神垭挺进。
黑神垭,即今娄山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万峰插天,绝壁千仞,黑箐蔽日,乔木连云,中通一线,真有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之险。副统领梁宗理(娄殿邦之妹夫)首攻娄山关,山上擂木滚石齐下,南诏军队前后杀出,征播军死伤500余人,损失惨重,初战不利。其后娄殿邦召集副统领娄珊(娄殿邦之子)、梁宗理等人再商破关之策,经密探黑神垭后,娄珊、宗理联合作战,全歼守敌,夺得此关。至此,播州门户大开,三路大军协同作战,到乾符三年底,播州全境复之。此战,杨氏及八姓受朝庭分封世袭,奠定了八姓和其他随征川南大姓在播州、溱州、珍州七百余年的土司文化基石。
其次来说说明末平播之役。
明朝末年,杨氏29代土官、骠骑将军、播州宣慰使杨应龙与川、渝地方发生矛盾,后激化为军事冲突、演化为叛乱。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国力衰竭的明朝廷最后倾全国之力调四川、贵州、湖广、云南、陕西、甘肃、浙江、山东、福建等十余省之24万军队分8路发动“平播之役”。这场战争被中外史学家称为“明万历晚期三大征”之一。(三大征即:1592年的鄂尔多斯战役、1592-1598年的朝鲜战役、1600年的播州战役。三战役并列为“三大征”。 “明万历晚期三大征”在美国史学家与英国史学家合著的《剑桥中国史》中有明确记载。)万历二十八年(1600)二月,李化龙在重庆誓师,分兵八路:四川四路,以御倭名将刘綎为中路,从綦江进攻,直取娄山关;左路由总兵马孔英自南川进攻,取桑木关;右路由总兵吴广自合江进攻,取崖门关;副将曹希彬受吴广节制,为吴广军右翼由永宁进攻。贵州三路:总兵童元镇由乌江进攻,取老君关;参将朱鹤龄统水西宣慰安疆臣土兵为左翼从沙溪进攻,取落蒙关;总兵李应祥为右路由兴隆进攻,取黄滩关;湖广兵一路分两翼,总兵陈璘从偏桥进攻,取三渡关;副总兵陈良阰受陈璘节制,由龙泉进攻,取板角关。八路官兵共二十四万人,每路三万,总督李化龙自驻重庆,总制各军,湖广巡抚支大可驻沅州,贵州巡抚郭子章驻贵阳。李化龙部署完毕,令:诸道并进,以抵娄山关为期。又令:“关外且战且招降,多不胜诛也;关内疾战勿受降,师不可久,贼诈不可信也。”一场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就这样开始了。
杨应龙土司兵和苗兵大约16万,两军兵力达四十万,加上运送粮食武器炸药的人员,卷入这场战争的人达百万之众。其战争的规模和惨烈程度都不是局部战争可比。这是贵州境内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当时播州隶属于四川,也属四川境内规模最大的战争之一。这场战争从准备到结束一年有余,实际作战114天,战争初期,由于杨应龙是一个军事奇才,朝廷军队付出了惨重代价。三月十五六七日,杨应龙集中兵力,用计大破童元镇路乌江兵,使“元镇所部三万人十不存一,将校只崇爵等三人,江水为不流,贵阳闻警,居民尽避入城,远近震动。”(《遵义府志》、《贵州通志》)三月底四月初,杨应龙与官军战斗力最强的刘綎路决战娄山关,企图一战而胜。四月初三日,刘綎前锋保定坐营王芬与守备陈大刚、天全招讨使杨愈领兵三千,孤军深入风门垭口设营,被杨应龙聚歼,王芬、陈大纲、杨愈均战死。平播之役胜负的争夺焦点在于娄山关,娄山关得则胜,娄山关失则败。在王芬等三千人被聚歼的不利情况下,刘綎置之死地而后生,率领全军激战于娄山关,亲斩杨应龙部下多人于大刀之下,终于扭转战局,大败杨应龙军队,奠定了平播之役胜利的基础。最终,杨应龙被围歼于海龙囤。从此,结束了杨氏725年的土官统治,开启了流官治理的历史。
第三、红军两次娄山关战役
1935年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在红军长征途中占领遵义。贵州军阀王家烈、候之担闻讯,慌忙调兵遣将,在娄山关一带设防,以保老巢。为确保中共中央在黔北遵义建立新战略根据地,确保主力部队在遵义休整和遵义会议的安全,中革军委命令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率部追击向北逃窜的敌军,夺取娄山关,以防御川南之敌向遵义进犯。红军第一次娄山关战役就此展开。红四团接到命令后,在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采用一路正面强攻、一路绕关东小道抄袭的战术攻克娄山关。1月9日,四团由板桥分道出发。一营以正面佯攻做掩护,二营划分为若干小队从小道包抄,进入娄山关。扼守在娄山关上的敌人,是从乌江防线溃退下来的黔军两个团,胆寒若惊弓之鸟。红军尚未攻关,敌军即用电话向其军部请求增援。红军抓住战机,全体战士一齐从关南向娄山关发起猛烈总攻,迅猛杀上娄山关,占领关口。敌人向北狼狈逃窜,四团乘胜追击,经南溪口、红花园直扑桐梓县城。当天,红二师师部进占桐梓,娄山关战斗大获全胜。1月10日,红军追歼敌人,在新站与敌侯之担部两个团激战一整天,并击退川敌援军, 11日进占松坎。红军第一次娄山关战役的胜利,组成了遵义的北面防线,为保卫遵义革命中心区的安全和党中央在遵义召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次娄山关战役。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纠正了我军在作战部署上的右倾错误,为党和红军以后的胜利铺平了道路。为打破敌军的重兵包围,实现新的战略目标,红军实施了一渡赤水。然而一渡赤水,中央决定北渡长江建立根据地的决定未能实现,于是中央决定,二渡赤水,二战娄山关,移兵遵义。1935年2月25日晨,中央军委发出“应乘虚占领娄山关”的指示,命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负责指挥一、三军团及干部团进攻娄山关。在彭德怀指挥下,红军采取正面攻击和两翼包围的迂回战术,与敌军为争夺关口展开激战。敌人仓皇应战,凭险据守,红军向黑神庙猛烈攻击,并在点金山急调部队从东侧迂回,红军与敌人在点金山和大尖山一线进行了反复拼杀的拉锯战。下午4时,红军在军团组织的火力掩护下,发动五次冲锋,击毙敌督战官,乘势猛冲,连续攻占了娄山关两侧的十多座山头,完全突破敌防线,在黄昏前牢牢控制了关口。26日清晨,盘踞关南的敌军精锐第四团,排成密集队形向关口发起集团冲锋;刘鹤鸣第六团残部也蜂拥攻关,企图夺回点金山高地。敌旅长杜肇华令第十团宋华轩部、十六团金祖典部,分从左右两翼包抄关口,在轻重机枪掩护下,发动6次冲锋,红十二团居高临下,击溃敌人多次反扑。战斗从清晨持续到下午五时,红军牢固地占领了关口,在关口至板桥一线,歼灭和击溃敌人四个团。2月27日,红军占领遵义城。28日晨,红军在城南红花岗、老鸦山与赶来增援的国民党中央军激战,歼灭吴奇伟五十九师、九十三师大部,并将敌赶到乌江以南,胜利结束了遵义战役。娄山关激战与遵义战役的胜利,使红军摆脱了被动地位,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在川、滇、黔边区全歼红军的梦想。从此,红色文化在遵义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撒下了种子。
以上三役,从唐朝到现代,跨越时间一千多年,形成了娄山关特有的战争历史与军旅文化。平播之役,李化龙著有《平播全书》,这部书犹如一部兵书,值得研究。毛泽东同志娄山关战役、遵义战役、四渡赤水的战争指挥艺术,更是当代战争史上指挥艺术的经典战例,尤其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
二、娄山关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远古桐梓人、汉唐夜郎人,汉代“汉三贤”舍人、盛览、尹珍三位文化先驱,因篇幅关系,不去述说,就从唐代讲起。唐代,李白被贬夜郎,给娄山文化带来很大影响。罗荣、杨端平播,从中原、四川带来了先进文化。宋明时期,开明的播州土司与中原、巴蜀、湘楚文化频繁交流,娄山文化有了快速发展。北宋赵高峰走出娄山,到达湘楚文化区,官至长沙太守,回到故里,修建寺庙,编著诗集。元朝时期的土司杨汉英,放眼中原,对宋代理学有所研究,创作《明哲要览》90卷、《桃溪寺外集》64卷。犹道明、赵炎卯考取进士,史籍谓犹道明:“文采为播州首选”。明代与王阳明同时的颠仙,在乌江以北娄山紫霞山上诚心悟道,创作有《神霄清啸》、《玉府琼章》、《玄教大成》、《道法双明玉书》等。
唐代后期至宋元明中后期,娄山关所在的播州、溱州、珍州一带,娄、梁、令狐、成、赵土官统治,形成较为独特的土官文化。独特的表现为:一是形成土官制度时间早,如夜郎坝赵氏土官,归化司娄氏土官、铜佛坝土官,在宋代形成。二是土官统治时间长,从唐末到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改土归流止,时间跨度达七百余年。三是土官多,统治地域规模小,例如在《桐梓县志》中,记载的土官有十处之多。四是由于土官世袭其位,世守其地,统治时间长,统治地域相对稳定,人口和生产力得到缓慢发展。七百余年的土官文化,由于1600年改土归流的战争和资料的焚毁,它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比较模糊,是值得研究的一大课题。
改土归流后,中原文化流入娄山南北,播州文风大开,文气大盛,娄山关地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娄山北麓的桐梓率先发展,桐梓建社学22所。此后社学、义学、书院接踵兴起,教化深入到各个领域。清朝时期,娄山关南北的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诗人、文人层出不穷,出现了郑子尹、莫友芝、黎庶昌、梁宗鲁、梁化龙、赵旭、丈雪通醉、郑知同等为代表的文化群体,有“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贵州文化在黔北”之说。娄山文化在现当代再展风采,出现蹇先艾、寿生、陈沂、黎焕颐、黄万机、廖公弦、石果、李发模、石永言、李宽定、石定等一大批文人。
在娄山文化里,诗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李白和毛泽东是这方面最杰出的代表。李白,我国伟大的诗人,他流放夜郎的三年,为娄山关及周围的夜郎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今桐梓新站镇上犹存自夜郎坝白碑台运至的诗碑两块,镌(juan)刻其诗五首,碑一第三首为《忆秋浦桃花旧游时窜夜郎》:“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摇荡女萝枝,半挂青天月。不知旧行径,初拳几枝蕨。三载夜郎还,于兹练金骨。”
《娄山关志》记载:清代黎庶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考据,著文《李白至夜郎考》。赵遵律、陈怀仁、李独清、王燕玉、张才良、王义全、胡大宇等撰文多角度证明李白到了夜郎,并推出李白流放夜郎的起止时间为唐乾元元年(758年)仲春至唐上元元年(760年)闰四月。众多文人写到李白贬谪夜郎一事……。他在此间创作了大量重要诗篇,有《忆秋浦桃花旧游时窜夜郎》、《南流夜郎寄内》、《流夜郎闻酺不预》、《夜郎题葵叶》、《流夜郎赠辛判官》等……。大娄山给了李白无限的诗意,李白也给这片土地无限的惠泽,娄山一带的人们把李白看成自己的精神之师,为之建祠宇、设墓冢、竖碑碣,在娄山关南北、川黔古道一带,多处留下纪念诗人的遗迹。
从李白的流放来看,还可以说明当时当地社会状况和生产力发展的以下几点情况:一是在唐代,夜郎县已经是纳入唐朝统一管理的一个郡县(当时夜郎郡、县同治),只有在朝廷能够直接管辖的建置内,才可能流放犯错误的官员。这说明,当今娄山关及夜郎一带的开发,还是比较早的。二是这时的夜郎人,虽然还比较落后,但已经不是原始野蛮人,而是受唐代先进经济文化影响,有一定文明程度的人。三是这里的生产力,与中原地区相比较,仍然相对落后,自然条件,还是相对恶劣,所以把李白流放到这里来。
毛泽东是娄山关诗词影响最大的诗人,他写于1935年2月的《忆秦娥·娄山关》慷慨悲烈、雄沉壮阔,通过战争中积累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我们重温一下毛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在娄山关,诗词方面的杰出人物很多,古代有杨汉英、颠仙、傅尔元、赵旭、曾巽、梁宗鲁等等。2010年谢尊修主编、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的《遵义历代诗词选》选录1489位作家3562首诗词,其中不少就是娄山关下生长的诗人,有70余人就写到娄山关。这是娄山关历史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
诗词以外,对联也是娄山关的文化亮点。仅《中国对联集成》(桐梓卷)刊载的对联就达10287副,其中古代楹联2237幅,可见对联在娄山关一带的普及程度。例如:
犹氏总祠 大门(犹海龙)
侯门自营院发挥,开瓮播,历湘溱,遥通蒙渡松江,千年氏族蹈官坝;
祖籍本寿阳名胜,出河汾,入关陵,亦越蓉城蜀国,万户家声振夜郎。
(犹海龙,光绪举人,参加“公车上书”,曾任湖南芷江县长。民国《桐梓县志》主编)
杨氏总祠(杨裕如)
灵帝恥加封,关西道脉原未坠;乾符隆诏敕,播南侯柞(zho)永长流。
令狐氏宗祠(佚名)
金莲花烛顺天府;铁卷史诗镇夜郎。
赵氏总谱载古联选粹(佚名)
戡平播乱,丰功垂史册;创业罗村,伟绩惠嗣孙。
娄氏家神
受封始自师德;家派承於殿邦。
梁氏祠谱
欲高门弟须为善;要振家声只读书。
娄山关(魏寅)
万峰直插云天破;一线中通蜀道难。
小西湖(张学良)
四面环山山映湖;一泓清水水吞天。
周西成墓(华表中联 蒋中正题)
屈指数英雄,使君是边陲健者;此间留祠墓,父老思阃(kun)外将军。
三、娄山关旅游的进一步开发
总体设想:精品打造红色娄山关主题景区和配套十景(汇川)八景(桐梓);大力开发娄山关历史文化景区,与海龙囤形成相互连接互为一体的特大景区;进一步打造小西湖人文景点和沙坪花海,使几个景区形成二至三天才能游完的一个旅游精品大环线,让旅游者不虚此行,自愿留下来,住下来。根据证券市场旅游上市公司的情况,目前有旅游上市公司26个,其经济总值为3240.69亿元,平均每个上市公司为124.64亿元,平均年净利润20%左右,再加上旅游拉动的酒店餐饮交通等产业,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影响是很大很积极的。如果把娄山关、海龙囤打包上市,将是桐梓县和汇川区很有经济前途的旅游特大项目,成为两地旅游经济的龙头和支柱企业!
此总体设想由于涉及面宽,体量很大,短短的一篇文章描述不完,这篇文章中只谈谈大力开发娄山关历史文化景区问题。
(一)在娄山关桐梓一侧红花园一带,开发建设娄山关历史文化游览区。
先说娄山关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内容。其一:战争内容。平南诏复播州之战,平播之役,还有杨龙喜农民大起义,都不是小的历史事件,尤其是播州之战和平播之役,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今天的视角上看,都是与全国历史大事件紧密相连的两大战役。平南诏复播州是大唐与南诏一百多年战争的最后战役之一,也是王仙芝、黄巢农民大起义背景下唐王朝少有的募私家军队收复大唐领土的战例。不管从历史的横向还是纵向来看,都是有重要意义的。平南诏复播州的历史人物杨端、娄殿邦、梁宗理、娄珊、梁关、令狐镐、成展、赵开黄、犹崇义、谢延等将军都有鲜明的形象可循,整理、塑造得好,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将在娄山关南侧再现,将会激励人们的旅游热情和英雄崇拜。平播之役是明代后期大战役之一,史上与鄂尔多斯之战、朝鲜战争并称万历“三大征”。朝庭调动全国十多个省24万军队对播州用兵,不是局部小战役可比,在朝庭八路进兵攻打播州的过程中,很多战争故事值得整理,比如朝庭一方的主帅李化龙,八路主将刘綎、马孔英、吴广、曹希彬、童元镇、朱鹤龄、李应祥、陈璘、陈良阰等,各路副将、参将、游击、守备、坐营、土官,各路监军、推官、府官、县官,阵亡将领王芬、陈大纲、杨愈等;播州一方的主帅杨应龙,主要头领杨朝栋、杨兆龙、杨兆麟、杨珠、杨明、何汉良、孙时泰、宋承恩,五十四里、八十八局、八路十二庄、十三亲管头目娄国、张让、鹿罕、罗刚、穆炤、母柱等,把这些沉睡多年的战争故事和人物以鲜活的形象重新展示出来,把这些战役的背景、发生、进程、结果整理成旅游资源,就是吸引人们旅游的兴趣点兴奋点。其二:文化内容。唐代夜郎文化、李白诗词文化、土司文化、明清文化、以桐梓军政集团为主的近代文化等等,构成娄山关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内容。以战争和文化两个方面,展现娄山关历史文化旅游区的独特魅力。
再说娄山关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地点、规模和经费。地点:以红花园一带比较适宜。理由:红花园离娄山关红色文化主题地点相隔一段距离,又离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不远,又是唐代八姓入播娄梁部曲军队的老营,也是明代平播之役的主战场,既与红色文化连成一片,又独立于红色文化成为单独的旅游景区。不但不影响红色文化的传播,还会有促进作用。规模:可参照内蒙古成吉思汗广场和纪念馆的规模,体现大型、振憾、传奇、迷人的效果。至于经费从那里来?谁来出钱建设?这个不用担心,只要项目是好项目,是有经济效益的项目,不管多少钱,自然有人有资金投资,不少经费当前都在寻找好的三P项目,娄山关这个经典品牌经典项目,一定会引来所需要的资金。
(二)发掘和开发鼎山城旅游景区。
鼎山城,是桐梓县的前生鼎山县的治所。把它的历史文化发掘出来,成为娄山关历史文化旅游的一部分,是有看点和价值的。
那么鼎山城有些什么历史故事呢?
南宋宝祐六年(1258年),播川县改为鼎山县,隶于南平军,移治于鼎山城。这是鼎山城较早的记载。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灭南宋,改鼎山县名播川县,仍治鼎山城,隶于播州安抚司。实行土官统治。明洪武元年至万历二十八年(1368~1600年),桐梓境内,因袭元代土司制度,由播州宣慰使司委土官进行治理。
公元1257年,蒙古大将兀良合台带兵出云南大理东征北上,由乌蒙入川直逼合州,重庆,播州告急,杨文具实申报朝廷,朝廷派节度使吕文德入播协助部署防御,并“诏荆湖给银万两送思播二州作军费。”吕文德与杨文研究防御部署,决定利用播州险要地形“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于是选择了三面如削孤峰一蒂的龙岩山修筑龙岩新城(后改称海龙囤),同时在娄山关东北侧选择四面孤峰的鼎山修筑了“鼎山城”互为犄角之势,在綦江进入播州的古道上的虹关、捷阵溪、青杠哨、滴泪三坡、石虎关、凉风垭、娄山关等地设置关隘,构成了一条新的防御体系。龙岩城有许多文献均有详细论述,而“鼎山城”却鲜为人知。鼎山城是如今桐梓县城东南5公里形状如鼎的一个孤立山峰,北瞰苍山云海,尤似蟒入深渊;南仰山路螺旋,直如龙翔九天。站在县城抬眼可望其貌。这座山峰四周有如削的悬岩陡壁,北侧中部有一狭谷小径直上悬岩上,峰上是一片坡土,山峰最高处1482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左右。城门建在海拔1300米的悬岩下。《桐梓县志》(民国版)记载:鼎山县城,城门尚存,石榜镌“宝祐戊午”(为1258年)。鼎山城往西南下到江家山大沟到红花园然后沿南溪河谷可上娄山关;还可向南经水木洞、烂坝子到点灯山插到娄山关。娄山关一丸可封,地形险要,历为兵家必争之地。鼎山城到娄山关属居高临下之势,视野开阔,各种情况可尽收眼底,连现今桐梓县城也在其一览无余,确是龙岩城的外围屏障。鼎山城南侧是海拔1000米左右的大深谷——风岩及东西向断裂带地层,谷峰之间相差500米左右,所以鼎山城是易守难攻的地方。播州土司的行政中心曾一度设置在这里,后来龙岩城的修筑完善,杨文才渐把播州土司行政中心往南移到靠近龙岩城的穆家川(今红花岗一带)。蒙宋之战未进到播州,鼎山城军事城堡未发挥作用。至今只留下了“鼎山城”这样一个名称。
《桐梓县志·土官》载:“明初,明玉珍据有蜀地,遣铁头和尚前来鼎山争据县城。相传铁头和尚身硬如铁,枪刀难伤。土官令狐氏知其不可力争,阳为欢迎,阴怀毒计。一日酒后,餂(tian)以甘言。和尚自言:惟喉下难逃武器。令狐土官遂醉而杀之。”另外,据老人们说,鼎山城原有“教场坝”、“跑马沟”、附近山堡扎有24座营盘等。这些,都是娄山关可开发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作者简介:娄义志,遵义市桐梓县人,遵义师范学院原院长助理、纪委书记,娄山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娄山关历史文化研究学者。)
2017年5月6日
【编辑:东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