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ebar Menu

【行行出状元】全国种粮大户娄方书的故事

时间:  2022-05-23 19:19:36 编辑:   louyihua 栏目: 新闻资讯
  • 种粮 娄方书

2022-05-23 15:30

从桐梓县城出发,一路向北。车行近两小时,前方被两座门屏似的大山阻挡。行至山脚,但见一条溪涧从两山缝隙中涌出,流水潺潺,一路吟唱。从两山间缝隙进入,顺着山腰峭壁前行一段,竟然豁然开朗。

这里地处渝南黔北边缘,箐坝山、柏芷山、中梁山三山如狮形耸峙;狭长的地堑地带上,一条由金狮河、狮瓦河汇聚而成的狮溪河,在一片长约13公里的河谷盆地内蜿蜒流淌。这便是桐梓县最北端的狮溪镇,眼前的平旷土地,就是仿如世外桃源的狮溪万亩大坝。

这一方坝上有山、山上有坝的土地,世代繁衍生息着以娄梁张戴四大姓氏为主的四万多各族群众。在这片拥有7000余亩良田的狮溪大坝核心区,有一位种粮人,流转土地3000亩,执着种粮20年不放弃,他就是声播全国的种粮大户、2021年底获农业农村部表彰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娄方书。

娄方书

贵州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原本大坝就不多。多年来受商品经济的冲击,有的大坝或不再种粮,或撂荒。是什么让狮溪镇这块种粮大坝得以完好保存下来?又是什么让娄方书坚持种粮20年,成为“全国种粮大户”?

“饿过饭的人,才知道粮食的金贵”

今年58岁的娄方书,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农村大集体时代。还在他读中学时,父亲长期生病,久拖成重疾而去世。这个家因病导致极贫。三姐弟单靠母亲一人在集体挣工分抚养。那时娄方书家一年只能分到几百斤粮食,年年严重超支,全靠少量的储备粮救济。

最让娄方书难忘的是,每到农历二三月青黄不接时,家里就要断粮。为了充饥,母亲把洋芋打成泥,采来野菜拌入米糠,制成洋芋米糠饭。米糠饭刚做好,三姐弟就抢着吃。由于米糠加得多,不消化,造成便秘,痛苦难当。

粮食的金贵,就在那时深深地埋进娄方书幼小的心灵。娄方书多么渴望,能有那么一天,自己种植一大片土地,每顿饭都能让家人吃得饱饱的。

终于迎来了包产到户时代,可是,娄方书一家四口只分到1.2亩土地,一年耕种下来还是不够吃。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村里不断有人外出务工挣钱。

那些年,迫于家里贫穷,成了家里顶梁柱的娄方书也受到了外面世界的影响。起初,他在遵义城里卖冰棍。后来在村委会当过文书,当时村干部年工资仅250元。想着种地不赚钱,他便暗自盘算起找大钱的法子。

正在此时,有朋友邀约娄方书开煤矿。为了多赚点钱,1992年,28岁的他辞去村干部工作,与朋友合伙开起了小煤窑。

眼看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可谁能料到,2002年一场煤矿事故突如其来,造成3人死亡。善后赔付完,娄方书不仅把老本掏空,还背上了8000元的债务。

“当时就想赶紧挣钱把债还了,找个踏实点的活儿做。”那时娄方书连出去打工的路费都没有,村里也没有挣钱的活儿,只能靠种粮来维系生计。

于是,娄方书在2002年下半年开始租地种粮。为了多种点地,他挨家挨户做工作,忙活大半月,才租到5亩地,可条件是粮食收成的80%归出租方。

“只要有碗饭吃就行。”小时候饿过饭的娄方书说,勒紧裤腰带总会有结余的,哪怕种一亩地只结余一两百斤粮也行。

娄方书正在察看秧苗

转眼到了2007年,随着外地用工需求的加大,不少村民举家外出打工,撂下不少土地,娄方书顺势拓展种植规模,到2014年扩大到50亩。

这些年,夫妻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购买了手把式旋耕机、山地收割机耕作,平时很少雇人,还开着农机帮人干活挣钱。到2011年,凭着勤劳和省吃俭用,娄方书总算把煤矿事故欠下的债还清了。

谈起过往,娄方书感慨万千:“饿过饭的人才知道粮食的金贵,才懂得‘端自己的饭碗才稳当’的道理。”

“历经坎坷,种粮之路坚定不移”

债务还完后,轻装上阵的娄方书继续种粮、卖粮,直到2017年,将种粮面积发展到了100余亩。

想不到的是,两孩子上了大学,花销突然增大,种粮成本也在增加,单靠种地卖粮已无法支撑各项支出,得寻找其他出路。

娄方书年轻时学得一门焊接手艺,2017年春节刚过,有朋友约他去湖北一高铁站做焊工。“当时老板承诺,给我每月开6000元工资,给老伴每月开3000元,还包吃包住。”思想斗争了两天,娄方书把土地托给朋友打理,来到湖北打工。

不知咋的,到了湖北,娄方书的心总是不踏实,烧电焊都有些心不在焉。刚上了6天班,狮溪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卢启坤打来电话,说县里有种粮扶持政策,1亩地有300元补贴。

“回家!种粮!”娄方书下定了决心,还萌发了做大种粮规模的念头。

“干脆合伙儿干。”在镇村领导的支持下,2017年4月,娄方书与同村3个村民联手,向银行贷款,共筹到100万元,流转780亩地,建起半自动大米生产线,创建了狮溪镇田源种植专业合作社。

娄方书合作社

2018年初,合作社又流转900亩土地,规模扩大了。可是,本来种粮利润就少,前前后后各种支出,让这个刚起步的合作社入不敷出。

“干不下去了,散伙吧!”3个合伙人看到没钱分,便集体提出要撤资。

咋办?撤资就意味着合作社可能垮掉。娄方书不甘心,索性一个人干。可把各种开支的账算下来,他要承担360万元的债务。很多人都说合作社很快就要“死火”,一年都撑不过去。

“种粮食能挣几个钱,万一搞砸了,你让全家生活咋过?”家人也表示反对。娄方书佯装若无其事,“哪能呀!困难是暂时的,有政府扶持,一定能顶住的。”

“顶不住了咋办?”妻子问。“硬着头皮也要顶住!”老娄铁了心,家人拗不过只好同意。全家人东挪西借筹到80多万元,勉强保住了合作社。

2018年11月底,在桐梓县政府的帮助下,银行调低了娄方书的还款利息。桐梓县农业农村局免费提供了种子、肥料、农药。狮溪镇农机服务中心派出水稻专家长期为他提供农技服务。

“跨过这道坎,我啥也不怕了。种粮这20来年从没失败过,我有信心有能力保住合作社,做大粮食产业!”娄方书底气十足。

“农村是个大舞台,一样能闯出大名堂”

政策赋能,专家护航,娄方书的合作社走上了正轨。2021年,合作社粮油总收入达1200万元,其中大米收入825万元。

今年,娄方书的合作社种粮基地扩大到3000亩。桐梓县政府为娄方书争取到5000亩水稻全程机械化项目,上个月,27种机械设备齐上阵,在娄方书的基地上演了农机大战。

狮溪“铁牛进山,机械化农业唱响山歌。(蒲德贵 摄)

眼看合作社的摊子越铺越大,娄方书感到有些应付不过来,种粮事业需要后继有人。于是,他在三年前就盯上了在贵阳工作的儿子娄军杰。

娄方书隔三岔五就给儿子打电话:“回来吧,农村也能干大事。”架不住父亲的游说,2019年,26岁的娄军杰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农民。

娄军杰有自己的想法。他回村后,认真学习政策,到周边市场调研,决定走高产优质绿色品牌化的发展之路。

2019年12月,父子俩在政府的帮助下,建立起“狮溪田源大米”品牌,产品还获得国家绿色认证。2020年9月,在国家项目资金的补贴下,建立起800立方米的恒温保鲜仓库。2021年3月,开通了电商销售平台。

娄军杰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这给了我们种粮人最大的信心。”

“如今中央有政策支持,县里有项目支撑,我越来越觉得农村就是个大舞台,只要肯干,一样能闯出大名堂!”娄方书信心满满地说,未来,不仅要让桐梓人吃上狮溪大米,还要让中国人都吃上狮溪大米。

黄澄澄的油菜花,金灿灿的稻谷穗,狮溪万亩大坝一年一度春秋两季呈现的“两金”大美景观,正是大地不负娄方书这样的种粮人的最好映照。

审核:邹杰

遵义日报社记者:王胜旺、余祖波、金枭枭

阅读

四格广告

最新文稿

广告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