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秧滴翠低飞燕,蝶舞花杉扑水田。笑语清歌挥玉手,新苗泼绿绣春天。(《扯秧》)
铁牛欢闹春泥溅,细雨和风笑靥开。谁与田畴添翠景,村姑巧手细培栽。(《插秧》)
情系三农,讴歌三农,是娄必福一生剪不断的情结。他是一位党的基层领导干部,又是一位心系人民群众的诗人。
娄必福1934年6月出生于桐梓县狮溪口街上。父亲娄恒金,母亲胡氏,弟弟娄必祯。一九四一年母亲去死,父亲终身没有再娶,一家三口相依为命。
父亲经营小本生意,后来开鸦片馆维持一家生计。解放后,响应党的号召,关闭烟馆,上交烟具,积极戒烟,参加公私合营,任狮溪综合商店经理,直到1979年12月去世。
弟弟小他五岁,从小由他照看,带着弟弟一起读书,使弟弟在解放前跨入了私塾和小学的大门。解放后,供弟弟到桐梓县城读初中、到遵义市读中师、大专,直到参加工作。后来,弟弟任桐梓中学教师、狮溪区卫生院会计、桐梓县卫生局会计师、主办会计。其弟娶明启秀为妻,生子女四人,大儿子娄明华,自由职业;二儿子娄明松,大学学历,现任桐梓县法院行政庭长;三女儿娄凌云,大学学历,现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四女儿娄海燕,大学学历,注册会计师,现定居加拿大。
娄必福1941年开始读书,1949年读完小学。其间与四川南川县兰家湾兰义容结婚,从此其妻挑起家务重担。1950年初狮溪解放,他开始学习经商,与父亲从狮溪买鸡鸭蛋挑到万盛出售。到万盛山路崎岖,翻山越岭,里程120华里。近半年的买卖,使他受到了锻炼。1950年上半年,应征修筑藄江铁路,分在桐梓县第四中队东溪镇紫街段,担任爆破任务,历时八个月完工。1951年正式参加工作,分配在复兴税务所当稽征员,由于组织信任,五次负责将所收大量税款捆成背包,从复兴一早出发,路经羊礅,爬桃子垭,下龙塘,到木瓜经四垭口,晚上到达松坎税务所,交款后第二天返回。当时土匪还未肃清,但为了完成任务,置身险处不惧险。1953年6月,调狮溪区供销社工作,1955年下半年,抽调松坎搞对私改造,组建工商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县供销系统二等模范。1955年5月,经申维蛟、幸吉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5月,调县委组织部工作,任干事,负责党费收缴、档案管理和年终干部统计等工作。此期间,参加县委宣传部职工夜校学习一年,将文化提升到初中程度。1960年春,下放到高桥区响水大队任支部书记,负责抓生产,办食堂。在响水,由于生活困难,他十分关心群众疾苦,组织社员打青杠吊、鹅儿草,挖野菜,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并想尽办法到粮管所买菜油饼等,补充粮食不足,保住了社员性命,没有饿死一个人,渡过了生活难关。在那里工作了七个月,直到中央下文件解散食堂,返回组织部工作。
1964年7月,任元田区委副书记,接着参加中央工作团组织的“四清”工作队,进驻遵义县虾子区宝和大队。在学习培训期间,讨论对贵州工作和干部队伍的看法,当时上上下下确认一片漆黑,他讲实话说:“对贵州工作、贵州干部队伍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评价,正确总是大于错误。”当即受到队长和其他一些同志的指责,说他右倾保守,领导找他个别谈话,组织工作队员进行队里批判,差点被遣送回桐。若干年后,有一个领导和他交谈,当面认错。在“四清”工作中,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对基层干部包括大小队长,一律夺权,一度使工作瘫痪,后经中央十二条指示,才恢复正常。接着,参加由省委组织的“四清”工作团,他任遵义县龙坪区新庄大队工作组组长,由于有第一期“四清”工作的经验教训,工作比较平和,对基层干部不夺权,依靠贫下中农抓革命促生产,绝大多数贫下中农反映好。由此,“四清”工作结束后,他与熊恩福等八人被留在龙坪,他担任区委副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龙坪区委被造反派夺权,原区委一班人靠边站,接受批斗、游街、写检查。“三结合”成立革命委员会时,被结合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负责机关工作,直到调离龙坪。
1973年4月,遵义地委组织部直接将他调任桐梓县狮溪区委副书记,二月后提任书记。从此,在家乡工作整整十年。十年间,他走遍全区的山山水水,535个生产队,爬完海拔1800米以上的柏枝山、箐坝山、鼎庆等大山,在古娄化里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密集的足迹。针对狮溪贫穷的根源--交通不便的问题,他组织区委一班人讨论:要想富,先修路。使大家取得一致意见,决定修筑复兴至狮溪、复兴至芭蕉、狮溪至界牌接通四川南川小河等公路。区委决定,先修复兴至狮溪的18公里公路,区长娄必钿任指挥长,福官、黄坪、狮溪三公社一副职任副指挥长,劳动力由三公社抽调,口粮自带,集体补助,评记工分。并派人申请国家补助雷管炸药。此公路一九七四年开工,一九七六年完工,历时两年。此工程之艰难,是少有的。尤其是水洞至泥塘的一华里公路,完全是悬崖绝壁,从绝壁凿路,费工费时费力,又十分危险,由于注重安全生产,指挥得当,既按时完成任务,又没有人员伤亡。还有一地段叫梭沙坡,直到路修通数年,仍然流石不断,行人和车辆都速进速出,不敢在此停留。多年后,必福赋诗追忆梭沙坡今昔:
(一) 坡陡崚蹭欲跳崖,风吹草动滚石沙,行人忐忑急冲刺,毛骨悚然泛赤颊。
(二) 陡坡根治堵石沙,油路骄横偎壁斜。多少金轮钤印过,逍遥度步赋诗花。
路修通了,车绕道复兴河趟水来往,没有桥,洪水时车不能过,他又召集区委一班人开会,决定修三岔河大桥,明确由区武装部长陈启万任指挥长,聘请县交通局刘兴国为技术指导。历时一年时间,于一九八0年元旦修通长77米、宽8米、高30米的复兴大桥。一九八三年初,复兴至芭蕉的公路开工,区委副书记娄恒炬任指挥长,复兴、三惠、芭蕉三乡镇一名副职任副指挥长,抽调三乡镇劳动力,14公里的毛路,历时一年多即修通。狮溪至界牌的公路,区委决定由狮溪镇负责,副镇长娄恒均任指挥长,区长娄必钿为指导,一年多时间修完。至此,全区实现乡乡通公路。近些年,这三条公路都修成了油路。
1974—1977年,在全国农业学大寨的感召下,他和黄坪公社共同研究,制定了治理黄坪河上游的方案。该河原系弧形,洪水年年泛滥,两岸农田被淹没冲刷,使农田越来越少,群众多年盼望治理。黄坪河治理指挥部由公社书记张承孝任指挥长,副书记梁隆海、副社长王绍文任副指挥长,各大队党支部书记为成员,各大队平均抽调100人组成专业施工队伍,由工地记工分,参加大队分配。这些人常年累月开山备料,组织运输,挖河筑堤,娄必福与他们一同劳动,为治理黄坪河洒下辛勤的汗水。治河期间,得到县政府大力支持,三台拖拉机和炸材,基本由县里提供。治河工程首先从金竹岗打开缺口,缺口宽40米,底宽30米,长、高各20米。1977年,两岸长2000米、底宽5米、顶宽2米、高7—4米的河堤;长60米、底宽4米、顶宽2米、高5米的拦河大坝完工。另外新开水渠两条,总长近800米。河堤完工后,新增农田面积300多亩,需要大量填运土方,人员多,工作量大。娄必福决定把区委办公室及电话搬到黄坪工地,现场办公。按各大队分配劳动人数,分配任务,并号召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参加劳动,大干苦干30天,300多亩农田填土完工,作为公社农场耕种,收获的粮食由公社处理。1980年包产到户口时,300多亩土地全部分到各大队。其间,地委副书记熊天贵、地区妇联主任娄义珍带队30多人到现场参观学习。从此,河拉直了,告别了水患,保护了两岸的农田近千亩。近些年,县里继续治理下游,使两岸3000多亩农田得到旱涝保收。多年后,娄必福回忆起这段历史,仍记忆犹新,写下《忆治理黄坪河有感》以志纪念:
(一)当年鏖战几沙丘,万马千军赤地修。斩棘披荆锤起舞,填泥垒石汗扬稠。严冬未觉风霜苦,盛夏常忘暑气疣。劈断山岗河道展,喜看大坝阻横流。
(二)弯曲河滩改沃田,陌阡水堰网其间。一溪绿水绣春野,两岸秧苗映碧天。西下夕阳蛙鼓噪,东升朝日鸟声暄。沸腾岁月激情载,敢叫山川变美园。
1977年四月,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决定在全区开展群众性的植树造林活动,他和狮溪公社党委一班人共同研究,召开各大队党支部书记和民兵连长会议,组织15个民兵连,在瓦房片区的插旗山、灵官殿植树造林。指挥长由公社副书记兼武装部长张承志担任,娄恒均为副指挥长,松、杉苗木由县林业局提供。上山造林人数达2000多人,半个月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他到现场督查,并亲手种上八十多棵树苗。后经林业局派人用仪器勘查验收,为6800多亩,命名为“八一”林场。二十多年过去了,苗木长势良好,一片郁郁葱葱,早已开始间伐,现承包给个人管理。
1982年,出席中共桐梓县第四次党代会,被选为第四届县委委员。
1984年4月,调县林业局任副局长,在此期间,参加了贵州省林业厅对柏箐林区的考察工作,团长景良基,副团长周政贤、邓世荣(景为副县长,周、邓二人是林业厅技术干部)、娄必福(兼后勤),考察队员67人,临时工33人,从1987年5月14日至6月10日结束,探明了林区的植物种类,其中银杉、珙桐就是这次发现的。整个考察经费为48950元。
1987年调任县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农村经济委员会主任。除指导、督查全县农业生产和协调农林水、企业、土管、气象等部门工作外,在全县大力推广了“双杂粮种”和“农业技术五突破”工作(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要有突破,两杂良种推广要有突破,水稻两段育秧要有突破,冬水田实行半旱式栽培要有突破,玉米地膜育秧栽培和地膜覆盖栽培要有突破)。其间,为县政协第七届、第八届委员、常委。
1995年退休后,进入老年大学学习,主要学习诗词格律,在老师们的辅导下,边学边写,十多年坚持不懈,写有诗词七百多首,楹联三百多幅,其中三百多首(幅)在全国省级以上二十多部大型辞书发表。其中有《中华诗词艺术家传略词典》、《中华诗词大全》(第四卷)、《中华当代诗词家大典》、《中华当代词海》《中华当代对联文库》、《中国楹联年鉴》等,系中国楹联学会、贵州省诗联学会、遵义市诗联学会、桐梓县诗联学会会员,曾任县诗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播韵》副主编,出版著作有《宅野吟》诗词联专集,诗词联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
贵州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遵义师范学院教授、副院长王刚对他的诗词评价很高,他评论:(娄必福)“情系三农”,是作者三十年农村工作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其中酸甜苦辣,了解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对三农深有感情的描写。诗词表现出高亢晓畅的格调。对娄必福的“乡景亲情”部分,王刚评论到:作者生长、生活、工作在桐梓,对家乡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了如指掌,深谙家乡山山水水的特征和神韵,写出了一首首真情的赞歌。他将赞颂的焦点集中在狮溪景色和柏枝山之上,突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狮溪即景七韵》刻画“突兀奇峰挺秀姿”的笔架山,“风雕雨塑自天然”的香炉山,“天生玉箧置悬崖”的石箱子,“一峰横切锁河滩”的犀牛口,“穴岩深邃鼓声暄”的风洞,“猿愁鸟悸客心寒”的牛卡石等,故乡风物,了然于心,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娄必福在诗歌的高尚境界遨游,在文字构建的审美景观里流连,情感在诗的领域升华,理性在文字的空间历炼。
娄必福自己说:“我四十多年的革命生涯,是党教育和培养一步步走过来的,个人的进步,是党培养的结果,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今天”。(娄义志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