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18日,全国农业品牌推进大会在郑州高规格召开,韩长赋部长出席,正式发起“全国农业品牌推进年”的总号令。从国务院《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到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再到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发展的指导意见》,品牌、农业、供给侧改革,三个关键词首次交汇,将中国农业的发展推向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农业为什么要实施供给侧改革?农业部为何将2017年设为“农业品牌推进年”,品牌建设将在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供给侧改革:直击中国农业供求矛盾的一剂良方
经济学家科尔内在其《短缺经济学》中强调,不要只关注需求方,供给侧对于提升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同样重要。
过去,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增加劳动和资本的投入带来的增长,今天,这种粗放式的增长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实施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之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动力。
同样,对中国农业而言,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变为供给过剩(落后产能)和供给不足(优质产能)并存。这种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中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粮食生产“N连增”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欣喜。这是因为,产能问题已经不再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中国农业的竞争力却令人堪忧。其表现为: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污染日趋严重,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失,人力资本水平不高,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能力,坐拥众多地理标志产品,高品质、绿色、有机农产品仍难以满足城市居民特别是中产阶层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农产品的迫切需求。
强大的农业对中国有多重要?强大的农业是经济强国的标配!纵观国际上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其在拥有发达的第二、三产业的同时,仍然保留强大的农业,甚至不惜重金进行补贴和支持。对中国而言,我国农业产业的竞争力现状与中国的经济地位很不相称,因此,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增长方式转变,促进资源配置合理,提升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以农立国,品牌强国”目标,是必要且迫切的,不啻为解决中国农业突出矛盾的一剂良药。
中国农业进入品牌革命时代
品牌“brand”一词源于古挪威语 brandr,意为烙印。在牲畜身上打上烙印,用以区分产品的归属。无论是美国西部牲畜身上的印记,还是欧洲地窖里酒桶上的标志,亦或是我国良诸时期陶罐底部的符号,都说明,品牌是从农业开始的。
但是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农业产品逐渐被工业产品和服务产品的品牌化抛在了后面,从世界范围来看都是这样。显然,其中必有客观原因:一是做品牌的难度远比工业品大。二是农业在各产业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它长期以来是在幕后默默的付出,很少以品牌的面目在市场上出现。三是消费者在很长时间里对农业品牌的需求不够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