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无关联。)
娄志德,字存仁,号勿斋,项城市李寨镇大王行政村老娄庄自然村人,系唐朝宰相娄师德之后。1479年11月26日,娄志德降临于世。他家境贫寒,少年时期曾一度在打草、拾柴中渡过。1506年秋,他参加乡试,中了个举人,遂被县里任用为教谕(教员)。开始了他近十年的教书生涯。
正德十二年(1517),朝廷会试,娄志德以第二甲第108名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学习三年后,不愿任京官,执意要在地方上施展作为,于是到直隶真定府的某县任知县。在任三年他清廉自守,行有法度,享誉朝野,时任大司徒的孙存称其为“古循吏也”,即大清官,并上疏皇帝予以举荐,娄志德被任命为户部员外郎,主理山东司。
明武宗朱厚照无子,驾崩后由兴献王朱祐杬次子朱厚熜继位,是为明世宗嘉靖帝,即帝位后,要求追尊生父为兴献帝,后又加封为睿宗献皇帝,并将牌位升袝太庙,改兴献王墓为显陵。这一做法史无前例,文武大臣坚决不同意,在宫中跪哭请愿,极力抗争,由此展开了历时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嘉靖帝将这批官员下狱一百三十四人,廷杖而死十六人,耿介正直的娄志德受到牵连,受到削籍处分,贬官为民。娄志德回家乡后,知县识贤,命其治理汾河,娄坚守工地,亲临指挥,终于消除了水患。百姓感恩他,把那一段大堤叫“娄堤”。
娄志德因为口碑和政绩极佳,一年后官复原职,擢升户部陕西司正郎,1527年,北方鞑靼烧杀抢掠袭扰边境,百姓深受其害。皇帝令娄志德前往甘肃、兰州前线督理边储,这是一个经常与钱打交道的职位,娄志德清正廉洁,在财帛面前毫不动心,凡储备的军用物质点滴分毫都用于边防军需,确保了粮草供应。
后来娄志德升迁为杭州太守。明代有规定,地方官如果有事外出,必须向知府告假,还必须把该做的事情做完,否则是要受处分的。有一年,杭州府有三位知县要告假外出,娄志德便直呼一位已经外出一次的知县名字说:“你怎么又要外出?你的事情办完没有?如果没办完,我就要审查你了。”弄得那名知县很尴尬,那两位知县也不敢说告假了。因铁面无私,人称其“黑娄青天”。每次他例行入朝述职,仅“一身一吏,囊无片帛。”受到京官的一致称道。
当时,杭州出了一名状元,名叫茅瓒,从京城回家探亲祭祖,一下轰动了杭州大小官员。出于礼节,娄志德与同僚前去拜访。没想到,名片递上去很久了,可这个茅状元自以为文才天下第一,迟迟不肯出来迎接。把他们一行晾在外面多时,娄志德见此情景,便率领同僚回头就走,并且说:“仅新科状元罢了,居然如此托大,难成事业!”从此再不与他见面。
杭州有一位已故显宦“襄惠公”,名叫洪钟,此人官至刑部尚书。娄志德组织编写杭州地方志时,洪钟的子孙要求把洪钟编入“乡贤”篇中去。娄志德认为不合体例,断然拒绝说:“乡贤是为本地做过重要贡献的本地名人,襄惠公是朝廷重臣,想入史志可以进入国史馆,怎么能列入乡贤中去?”事后,属下问他难道就不怕洪家找麻烦寻报复吗?娄志德说:“娄某人向来站得直立得正,有何惧哉?”
杭州任满,娄志德由于政绩卓著升迁为福建盐运使。兴化县上里有位负责看管盐场的盐工叫陈琼生,因盐的出入库数量有误差,被人举报,因此深陷囹圄。案件上报到娄志德那里,他亲赴盐场实地察验,推断为风吹雨淋的自然损耗,最后将其释放。娄志德还改革盐务,杜绝奸商欺诈行为;增设盐运港口,提高了盐运效率;盐民盐商为他立了功德碑。御史包蒙泉登武夷山,指着九曲泉向随行官员说:“这里的泉水就像娄运使一样清。”
嘉靖二十年(1541)娄志德升迁为浙江右布政使。浙江百姓高兴的说:“旧恩主来也。”上任那年,该省先涝后旱,粮食几乎绝收,娄志德一边组织力量进行救灾,一边推出举措减少财政开支。为减轻百姓的不合理赋税等负担,他还不辞辛劳,实地走访赋税徭役现状,写出了《两浙赋役全书》十二卷,为明朝中后期赋税改革作出重大贡献。
嘉靖二十二年(1543)转福建左布政使,闽人庆贺说:“福星来也。”“不数月,八郡称安”。任满后迁职于南京太仆寺卿,主管传达王命。两年后转为南京太常寺卿,掌管皇族祭祀事务。
1545年12月,娄志德升任为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巡抚山东。次年2月,娄志德因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于二月六日病逝在山东任上,享年67岁。嘉靖帝赐葬于老娄庄西北500米处。俗称“娄公墓”。后来穆宗皇帝增封他为“工部右侍郎”(正二品),谥“庄肃公”。
娄志德一生克己奉公、刚正清廉。当时京师民谚说:“天下清官娄志德。”事迹散见于《明史》。
(来源: 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作者单位:项城市纪委 刘书铭 李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