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山关,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娄义华 摄影)
伫立于祖先曾经战斗和镇守娄山关口,作为黔北梁氏后裔,面对舒同先生(中国著名书法家)题写并镌刻在娄山关口东北侧崖壁的颜体行书“娄山关”三个大字,不禁思绪万千…… 娄山关更因伟人毛泽东的词《忆秦娥·娄山关》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雄壮豪迈诗句而名扬中外。娄山关巍峨挺拔在大娄山脉主山脊中部,海拔1576米,位于今汇川区(原属遵义县)、桐梓县交界处,南距遵义市区约50公里,北离桐梓县城娄山关镇约6公里。关上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娄山关自古为黔北咽喉要冲,北拒巴蜀,南扼黔桂,
号称“川黔锁钥”;人称“黔北第一关”,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如今川黔铁路、高速公路由娄山关东侧山脚洞穿而过。川黔公路(现改称210国道)由南北两边盘旋而上,至山顶悬崖绝壁,一线中通。 对于娄山关之险要,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古谚:“天上有个山关楼,地上有个娄山关;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来形容山势高耸险峻。历代名人显贵和文人骚客也多有吟颂:李白(唐)《娄山石笋》
“石笋如卓笔,悬之山之巅。谁为不平者,与之书青天。”(摘自《全唐诗补遗》)。吴中蕃(明末)《娄山关感事》 “王图霸业久摧残,血迹烧痕尚未寒。和形带影才两个,杜鹃声里据征鞍。”张德地(清)《过娄山关》“鞅掌勤王事,奔驰过此关。马头高白日,树杪挂青山。踞险雄全蜀,凭高控百蛮。谁云天檄远,咫尺即天颜。”等最为有名。明朝著名学者诗人杨慎,被贬谪云南,路过娄山关吟道:“又向南溪入箐来,一声长啸虎群猜,凌空石笋柴关上,却使行人望眼开”。晚清诗人莫友芝描绘它:“大楼高压万峰颠,鸟道才容一线穿”。晚清西南巨儒诗人郑珍咏它:“山势西来万马奔,大娄一勒九旗屯。天随地入藤罗峡,入共云急虎豹门”。正是:“万峰直插云天外,一线中通蜀道难”。 娄山关因人得名。历史资料显示:娄山关之得名与我黔北梁氏渊源极深。
娄山关原名高岩子,又名黑神垭,关名可追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地理志》,时称“不狼山”。据清末遵义著名学者郑珍考证“不狼山”既娄山,亦称大娄山。《桐梓县志》载,唐·乾符三年,因平播将军何中立(后为杨端部属)不敌南诏,大败亏输而报请朝廷驰援;太原杨端奉旨率领令狐、成、娄、梁、赵、韦、谢等七姓平蛮入播。中路军从江津南进,连克綦江、扶欢、夜郎等县,一举夺取黑神垭(即现在的娄山关)击溃南诏势力,与其部将分土世袭。据《遵义府志》及娄、梁二姓族谱记载: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先祖梁等天祖之八世孙梁宗理同郎舅娄殿邦同为杨端副将,奉旨平蛮入播,驻守遵桐连界之高岩山黑神垭,其后殿邦之子娄珊与妹夫副将梁宗理之子梁仲观(世人亦称梁关,梁仲观字烈,妣高、陈氏,梁宗理之长子,职居镇国大将军,奉旨镇守娄关山八载。殁后迁葬南川丰里箐溪沟。),继承父业镇守黑神垭(后娄珊、梁仲观奉令南征,在安顺一带立业),时人感念与其驻军的鱼水之情,谐称黑神垭为“娄珊梁关”;年久衍称娄山关(明时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兵败,朝庭将娄山关曾改名为“太平关”),因其为所在山脉的主峰,故称其所在山脉为大娄山山脉。
娄山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相传当年娄珊率3000唐兵向高岩山黑神垭(即现在的娄山关)挺进。兵至红花园,接探子报告,黑神垭地要关险,全系石条砌成,关前设有6道栅栏,关上守军1000人,另有2000人驻守在关下板桥镇,每日轮换,守军将领酋伯,系酋龙堂兄,十分凶狠。娄珊听后,带领1000兵士鸣金呐喊,发起进攻,关上守兵乱箭齐下,唐兵只好带兵退出山谷。第二天拂晓,宗理带3000铁甲兵向黑神垭进发,娄珊带2000铁甲兵进至南溪口接应。关上南诏兵追下关来,唐兵退至山谷中,拦腰又杀出一支人马,唐兵腹背受敌,伤亡500余人。后绕道茅坝抄小路奇袭板桥南诏军老巢,2000南诏兵糊里糊涂地做了刀下鬼。娄珊即命1000唐兵吃饱饭后,穿上敌兵衣甲,乘着浓雾杀上关去,打开关门迎接关下宗理伏兵,将关上诏兵全部歼灭,生擒守将伯酋。 据史料记载: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二月,明朝廷派官兵都司王之翰率兵进剿,被杨应龙军击败,血染娄山关。第二年(1594年)春,四川派遣参将郭成,总兵刘承嗣統兵征剿杨应龙,败于娄山关以南白石口,全军覆没,仅郭成身免。其后杨应龙聚万兵进攻四川,血洗綦江。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春三月,明朝庭以李化龙总督川、湘、黔三省军务,征讨叛军杨应龙,调集24万兵马,分八路进攻播州。蜀将刘珽由綦江出兵,攻克虹关,九盘子、捷阵溪、龙虎关、直抵娄山关。杨应龙派其子杨朝栋在娄山关上设了13道排柵,挖深坑,凭险守关。刘珽仰视娄山关叹息。关上箫笙鼓乐,猜拳行令,竟安然无恙。翌年5月,刘珽间道攀藤爬岩,偷袭娄山关,夺得天险,为播州之役打下基础。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九月,永宁土司奢寅周起兵反明,陷重庆,其中将领扶国祯,破桐梓、夺娄山关、占遵义。
清顺治四年(1647年),李国定、孙可望率农民起义的“大西军”,经綦江进攻娄山关,大败守关清兵,横扫大西南。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九坝杨龙喜率农民起义军,攻下桐梓,占据娄山关,直捣遵义。当时著名诗人郑珍写到:“杨旗娄山关,饮马板桥水”,描述了起义军在娄山关的声势。咸丰九年(1859年),号军攻占娄山关,袭据鼎山城。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所属曾广依部,为支援贵州各族农民起义,由四川向贵州进发,攻占娄山关,与西南黄号、白号军共同奋战,所向披靡。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二度攻克天险娄山关,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个伟大胜利,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雄关在即,逝者如斯!
揽胜娄山关,突然想起要寻找我梁氏宗祠遗迹,然而遍寻不得。
据梁氏族谱与梁氏族人民间手稿记载,梁氏入播许多年后的宋朝时期,由于西南边疆得以巩固,加上朝代更迭,梁氏守关传承虽仍时代传承,但守关人已从军事首领转变为普通族人。为缅怀先祖,族人在娄山关关口路旁以黔北建筑风格修建了梁氏宗祠,树立梁氏先祖排位,由族人筹集经费并推举忠厚踏实未婚青壮年负责管理。每逢春节、清明重大节日,当地的梁氏族人都在梁氏宗祠举行重大祭祀活动。后来,族人为缅怀先祖捐资建祠之德,作为回报,遂规定凡梁氏负责接待族人赶考、进学,过往食宿一路免费,考中后,族中组织人员在此迎接。再后来,逐渐发展成梁氏族人过关等食宿一律免费;其他各族人员有赶考得中者,也组织人员在这里迎接。凡是当年桐梓县衙的迎来送往,政府要员赴任和县内应试中榜等事都在此恭候迎送,因此娄山关梁氏宗祠又称梁氏驿站。娄山关梁氏宗祠成了当地名符其实的迎送站。传说九坝天池大湾有个周七爷,他的兄长们都是秀才,就他不学无术,十分顽皮。一天,周七爷在刚作好的田地里跑来跑去,以损坏田坎作乐。其大哥二哥指着周七爷说:“此人只干坏事,有本事考上顶子,我们在娄山关为你放鞭炮,磕头迎接。”此话却伤了周七爷的心,多天不吃不喝,于是一心发奋攻书,竟然真的考取了顶子,官差送来喜报,请家人在娄山关迎接。大哥二哥因感到当时说的话过头,无颜到娄山关迎接,躲在家中
杀猪宰羊为其弟准备喜宴。周七爷回到家后,按当地习俗拜完天地、祖宗、父母后,再拜兄长时请几位兄嫂受拜,几位兄嫂均避而不见,只在屋里大喊“免礼”。此刻周七爷意识到兄长们有愧于当初言语过重,只好亲自到兄长们房中跪拜,并说:“感谢当年兄长们的激励,否则没有今天的我,请受我真心一拜!”。世人常常为此喟叹不已。
时间一长,少数其他姓氏的人员从这里经过,也自称是姓梁,在梁氏宗祠内免费食宿。后因过关食宿人员太多,久而久之宗祠无法支持,特别是族人多代迁徙外地,经费难以为继,加之祠宇年久失修,梁氏宗祠在清朝末年损毁殆尽。现已难觅其踪迹。 回望娄山关,陡觉心中少了几分稚气,多了一丝成熟。
【编辑:娄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