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发黄的老家谱抑或是崭新的新家谱(又名族谱)承载着一个家族的文化历史,数百上千家姓氏都在续修族谱或存有族谱,以至于形成一种独特的中国家谱文化景观。研究这种家谱的文化,考量这种文化的家谱是十分有意义的。
家谱文化之一:寻根问祖,慎终追远
树有根,水有源。出生有先后,辞世无定论。古人云:“谱牒身之本也。”意思是谱牒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 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你从哪里来,也会知道他从哪里来,在讲究家族血缘关系的古代,在人们无法厘清历史人生走向的当下,用最简单 的族谱方式,将一支一派的人记载下来,流传下去。这样一代代薪火相传,就会对本族本家的发展脉络一清二楚。与树碑立传相比,谱比碑更重要。虽说都是表示后 人的孝心,不忘先人,但在保藏方面,随着世代的变迁,人为的损坏,年长日久的风化,碑的作用越来越小。而谱书则可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 天,以至遥远的将来,先祖的名字流传,都能一目了然。如孔氏的家谱,从孔子那里一直流传下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倘若当初没有家谱的修订和续修,可 以说中国文化就不会如此丰富多彩。这就是说,谱先是家族的,其实也是民族的。
更重要的是,这种谱是一家一户一丁搜集整理而成,特别真实可信,是可信的历史。无数的一家一丁之历史,汇合而成,就可成为民族之历史。这种没带历史性的原真历史,其可信度要比被人掩饰过的历史高得多。所以说修谱、续谱,意义重大。
家谱文化之二:梳理血缘,秩序敦伦
人的代代相传是靠血脉维系的。血缘关系是人的第一种关系,也是家谱最看重的一种关系,其实也是整个社会中最为稳固的一种关系。宗法式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十 分清楚,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一个家族的始祖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的话,谁是 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谁和谁是什么血缘关系?总之,家族成 员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味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 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 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 葬着他们的先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将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只要有了谱书,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事,谱上都有记载。
中国式家谱有一个重要功能,类似于人口普查,尤其是男丁,则是一定要进入家谱之列的,而妻氏,也是要写进家谱的。虽说女儿在一段时期未能进入家谱,但现在 的新家谱已将女儿也一并录入。这当中不但可看到人丁的发展流向,也可看到历史的发展变化。其实,家谱还有一个无形的存在,那就是禁止血亲婚配,这也是有利 于人类健康生存发展的。从这点出发,后人生发的法令则对此作了明确规定。家谱的文化密码已渗透入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虽说家谱很难登上国家图书馆的书架, 但作为最原真的书籍,其传承的文化信息是相当丰厚的。有的甚至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典藏。
家谱文化之三:铭记祖训,存史育人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讲究以礼治国。中国的家族是礼仪之族,讲究孝悌和耕读,所以,族训族风是一定要编入家谱的。一族之族训是颇能约束人的,一族之族风, 是颇能激励人的。如何教子,怎样处理邻里关系,谁家的贤者能者是族里的楷模,这些在谱中都有记载。也就是说,家谱其实是一份很重要的精神财富,是很重要的 无形资产。
谱书是一本很好的教材,家谱中规范了后人的言行。谱中收录了历代典范,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比如笔者的祖父和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坚 持宽严并济的原则,以教为己任,从严管教子女。每当子女在家共聚之时,他就抓住机会教育子女处世为人哲理,如与人相处,应抱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 不可无”的为人准则: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在政府机关任职要紧紧记住“人在公门品要正,秉公办事,不循私见”:经营钱财要抱着“金子嫌黄,银子嫌白, 不义之财,君子不取”的态度,公与私要分清楚,决不能混淆;鼓励后人上进要知“人不求人一样高”,只有努力奋进,学得高于别人的知识,才能少求于人。
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先人更是谆谆教诲。为检查子女受教育效果,有意将铜板丢在房内地上,看子女拾起来装在自己口袋里,还是交给父母亲:更不许子女“跌三 板”、“打台子”、“打牌”等赌博活动。先祖的严于律己,持家立业的品行是让人有荣誉感的,也是让人有尊严感的。因而后辈一定会不遗余力去效法先贤,以免 失错而辱没家门族风。由是观之,家谱是一家一谱之基本准则,也是一家一族之文化读本,其蕴藏的文化含金量是相当高的,过去我们把家谱视为封建文化是有失偏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