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仁逵
狮溪,遵义市桐梓县北部文化名镇,又名狮溪口,一个文化源远流长的偏僻小镇。明清以来,这里延师教学,尊师重教,文风大开,以致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享誉渝南黔北。
狮溪文化起源于明末清初,早在明世宗嘉靖年间,就有乙卯科举人娄麟问世,虽官爵不详,传世之作甚少,但有《娄氏家乘序略》见诸于《桐梓县志》卷四十四。随后,崇祯十三年,娄化里人娄朝臣,中武乡试为举人。清朝康熙时期,娄长焜中己酉科拔贡,官至四川绵竹县教谕致世。清乾隆时期,狮溪田坝笔架山下出了岁进士戴思乐。他们,为狮溪的学子树立了典范。此后,重庆南川一位名韦培英的廪生,到狮溪设馆教学,梁化龙先生就读于此。第二年,狮溪大旱,无子弟上学,韦老师只好奔走他乡谋生,留下师母在馆里艰难度日。这段时间里,梁化龙先生的父母经常给师母送米送菜以及生活上的照顾,使师母度过了艰难的岁月。韦老师外出回馆,听到妻子的一番诉说后,被梁化龙一家老幼“尊师重道,尊师行孝”的行为所感动,潸然泪下,决心在此长期设馆,教书育人。
狮溪文教第一师梁化龙先生
梁化龙先生,勤奋好学,为人忠厚友善,满腹诗书才华,考场屡屡受挫,直到嘉庆十六年(1811年)七十岁时,才考中秀才。在漫长的岁月里,他放下师生礼教,以朋友的身份,用交流的方法,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形成了辽阔的人文境界,四面八方来狮溪学习的人倍增。道光元年(1821年),梁化龙先生以八十岁高龄同弟子梁宗鲁一同赴省城参加乡试,梁宗鲁高中举人第四,不受委任县令,回家治学从教。梁化龙未中,只恩赐副榜。这就是传说中的“徒中师不中,由命不由人”。又经过十年的砥砺,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化龙以九十岁高龄再赴省城参考,获恩赐举人。民国时期《桐梓县志》中就明确地将梁化龙先生尊为“开创桐梓教育先河的第一师”、“奠基者”。
梁化龙先生在家乡从教五十余年,令当地“文教大开”,勤耕苦读成风。同治时期三科举人曾沂元对化龙先生评价:“乡邦文化,待人而兴,教化乡里,学有所成”。
具梁氏族谱记载,自梁化龙在狮溪办教育开始,梁姓在狮溪地区考中进士一人,举人二人,考中廪生秀才二十八人,到京师高等学府国子监读书的监生二十六人。有诗曰:
桐梓文化在狮溪,化龙老师第一师。潜心执教五十载,九旬老人得高第。
宗鲁家住瓮生台,勤学苦读等时来。花甲一轮得高中,不任知县免重差。
狮溪文教第二师娄璞斋先生
娄璞斋,又名娄先坤,娄里八台村人。先世殿邦,唐末以总戎征播,遂家焉。祖学富,延师训子,执礼甚恭。父光国,郡庠生,肄业于育才书院。璞斋幼从师于化龙先生,质敏力学,解悟异群,曾入郡庠,此后数试未中,立志从教。训子弟有方,上门游学者甚众,取得学位者数十人。
同治丁卯年,先生和长子一同赴科场参考,一日之内送来喜报两张,父子二人同时入泮,文雅之风,轰动狮溪的大街小巷。至光绪乙未年,璞斋少子以文彩显著,获贡生名。父子三人,名显乡里。从此川黔等地,来狮游学者更多。璞斋先生之子、孙、曾孙、玄孙各代,均有人列榜考中。先生对狮溪文教之贡献,称之为“狮溪文教第二师”。
据娄氏家谱记载,当时狮溪地区娄姓,有贡生四人,廪生七人,文生三十六人。此乃璞斋先生长期从教所致。
清末民初,废科举后,狮溪学子,跃出穷乡僻壤,考入遵义师范、遵义中学等校深造,以后进入政坛或从事教育或进入各行各业。民国时期,出任县长的二人,任过区长的十余人,从事教育工作的五六十人。
狮溪文教近代摇篮达昌中学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狮溪有识之士,倡导以娄、梁、张、代四大宗祠祠产和八大寺庙庙产捐给地方办学。在狮溪人的共同努力下,历尽艰辛,创办了黔北农村第一间中学,名曰“达昌中学”。第一任校长令狐荣生先生,将遵义和桐梓的部分老师请入达昌,使遵义红色文化在狮溪生根发芽。学生在老师们那里得知遵义会议,得知娄山关战役,得知红军完成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有的老师还边讲边诵读了毛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通过老师对红色文化的传播,提高了全校师生对共产党的认识。
第二任校长李光勋先生,他是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共的地下党人,他请来的老师中有一些地下党成员和进步教师,如胡晓风、张治平、卢俊卿、王留春、车君如等,他们将先进思想带入达昌,使全校师生面貌朝气蓬勃,焕然一新。
1944年,是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最猖獗的时期,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抗日烽火,达到了高潮。为了激发群众的抗日斗志,学校排演了抗日反汉奸的话剧,演出后,观众全场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打倒卖国贼!还演出了话剧《孤岛一角》,揭露死心塌地为日寇服务的维持会长的丑恶嘴脸,启发群众认识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宣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号召不分男女老少,团结一致把抗日斗争进行到底。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任校长是原重庆南川中学的校长罗伯钊先生,他聘请来校任教的部分老师,是重庆的青年教师,并带入南川学生七八十人到达昌中学就读。这时日本鬼子已投降,川渝文化进入达昌,自由发展,思想活跃,学校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时期,学校成立了学生自治会。开成立大会时,除主席台上的负责人演讲外,各股股长也上台发表演说,宣讲学习和活动计划,收到良好效果。各班成立班会,邀请部分老师和各班代表参加,进行鼓励和指导,会议结束,手拉手高唱班歌,情绪热烈,使学生自治会一开始就进入了良好状态。
学生自治会的学习股长,在老师的帮助下,每两周的周六下午,都要开展一次赛事活动,如诗歌朗诵,讲故事,优秀作文诵读,英语会话演讲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自治的能力增强了,全校师生的关系密切了,学生自治的新风,展现在达昌校园里。
我班的车君如老师,喜欢与学生打成一片,寓教于乐。曾先后带着部分同学到太平洞、明月寺等处郊游野炊,在活动中讲一些国家大事,让学生产生爱国主义情怀。他注意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喜欢帮助贫困学生,时常给学生付书费、本子费等,给学生以力所能及的帮助。
有一次车君如老师将同学们带到学校门前的沙滩上原地坐下,讲读《活路》杂志上的文章,启发学生认识旧社会的罪恶,争取自由解放。最后轻声朗诵了《农民生活苦》的诗句,当时只准听,不准记,现经回忆后写下来,以表对老师的怀念。
其一:
农民生活实在苦,一年四季无寒暑,脚下没有鞋和袜,身上穿的破烂补。
白天干活饿肚子,夜晚没灯打黑摸,要想翻身日子好,必须把它来解脱。
其二:
贫苦农民不识黑,大字小字认不得,写信要去请帮手,票子一千当五百。
不论工农商学兵,大家都要学诗文,认得字墨不受骗,大事小事自己能。
学生自治会的学习股,每三天出版一刊,《达中三日刊》出版贴在大街上,供群众参阅。各班有班刊,每周一版,周一贴在校内墙上,小组有组报,贴在教室内,各班学习小组参考其它班的优点,及时改进办刊质量。通过这些形式,使学生民主思想和自由发展得到很大提升。敢想,敢写,敢提出质疑问题,公诸于报,大胆探索,寻根到底,学生思想解放,家长思想也受到较大影响,明礼,讲理,重视文化,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的转变。
到一九四九年,达昌中学在短短的八年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走上革命工作岗位,创建了非凡的业绩。五六十年代,狮溪出了银行行长四人,在全县八区一镇中担任书记五人,其它干部近百名,教育工作者四十多人,他们各自活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得到党和人民的好评。
2003年,达昌中学70周年校庆时,学校专刊透露:达昌学生取得大专以上文凭的,已有1200多人。“达昌在飞跃,学子在创新”,实现了“蔚启人文,教化乡邦”的办学初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狮溪人,重视文化,勤奋好学,学有所长,回报社会。
87岁老人、达昌中学第三期毕业生 张仁逵
2017年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