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娄楼氏网通讯员 娄峻锋
水坝塘镇,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北部群山之中,是巍巍大娄山脉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
据民国《桐梓县志》载:“娄殿邦(唐)乾符初,随杨端平播,分土世袭。娄姓二世祖名珊,与梁姓祖名关,同守斯地,因此得名。俗称‘娄山梁关’,时讹名‘娄山关’”。又据娄氏家谱记载: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娄殿邦随杨端平播有功,敕封夜郎边副土司侯,世袭其职,永镇夜郎边(今贵州遵义北部、重庆东南部),管理归化司,发展生产,增加人口。划娄山关以北至綦江、南川南界的五百里地为其封疆,号“娄化里”,永为司镇。娄殿邦受封后,在水坝塘建造土司府衙,告示百姓返回家乡,并招引川、湖、江西及北方汉民进入封地,他们同娄姓族人一起,共同开发娄化里,人口剧增,中原地区先进的工农业生产技术及发达的汉文化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迅速得以普及。自此,黔北经济文化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水坝塘进入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水坝塘镇,具有区位优越的交通条件。它位于黔渝交接地带,北距重庆市区140公里,与南川、万盛、綦江、正安等地相邻,是一个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巢”美引“凤”来。1937年7月7日爆发的“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日战争的起点。1941-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1942年9月,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南方局,根据在国统区“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指示,派遣中共四川省綦南工委书记李治平,以到贵州省桐梓县水坝塘大路工程公司釆购枕木为掩护,考察水坝塘的人文地理条件。1942年秋,李治平与南方局文化组长冯乃超所派党员胡晓风一道,深入水坝塘开辟川里边区党的工作。
他们来到水坝塘后,首先是要找到落脚点。他们是文化人,干不成农活,他们就找到了当时地处鱼田堡的复兴小学的校长娄恒善。娄恒善,水坝塘镇福官老鹰塘人。在地方上比较出名,德高望重,人缘较好,与当地政府官员梁绍钦关系较好,并且很重视当地的教育,喜欢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当他得知李治平等人有知识、有文化,并打算到学校去任教的想法后,娄恒善很看重他们,就把他们分别安排到复兴小学任教。这些人在这里站稳了脚跟,綦南工委机关也随之迁到水坝塘。此后,川东党组织根据时局的变化,1944年春,经中共巴县中心县委书记肖泽宽同意,李治平将中共南川合溪特支党员李培根(李明翥),戴克宇(戴北辰)转移到水坝塘小学任教,积极开展党的工作。随后,又将邻水县党员冯自卿(冯卓文)和孩子剧团的张国权(张尉)介绍来水坝塘复兴小学任教。他们以教书为掩护,秘密开展党的工作,为党积蓄了革命力量。
1944年,日军发动了旨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从1944年4月至11月,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的国民党军全面溃败,接连丢失大小城市126座。11月22日,南宁失守。1944年11月,日军侵占桂林、柳州,有直逼贵州之势。鉴于战局的发展,党中央住重庆 办事处,以周恩来为首的领导人考虑到日军有可能向大西南方向进犯。中共中央南方局于江震指示绥桐工委作好在川黔边开展游击战争的准备。同月,绥桐工委建立了“川黔边区游击队”。温凯庭任司令,李治平任政委,李培根负责地方工作,于益之、杨染香作军事指导。1944年冬,共产党员戴北辰绘制了川黔边九乡游击区图送交南方局。
1944年12月2日,三千多日军沿着黔桂铁路直逼贵州,荔波、三都、丹寨、独山等县城相继沦陷。独山县城大火燃烧了七个昼夜,仅独山县境內被日军杀害及冻、饿、病死民众达19800多人,城內16000余栋房屋全部化为灰烬。12月3日的独山城,遍地瓦砾,遍地焦土,遍地是无名的弃尸,遍地是难民的哭声。12月4日晚,各路日军相继撤退,12月7日全部退出县境,12月10日全部退出贵州。从11月26日起到12月10日止,短短的半个月时间,造成黔南地区空前的灾难,这一历史事件称为“黔南事变”。
1945年春,中共中央南方局组织部钱英、于江震根据组织决定,通知李培根、温凯庭组建“中共绥桐工委”,李培根任书记,主要负责桐梓、正安、道真三县党的工作。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中国战区的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由于时局发生变化,成立于1944年11月的“川黔边区游击队”自然解体。1947年9月,李培根调川南工委工作,“中共绥桐工委”自然消失。
(联络站旧址)
以李治平为首的这批川东地下党员,他们教学生读进步书刊,组织学生唱抗日救亡歌曲《娄山盐夫行》、《复兴小学校歌》,演抗日剧,并带领学生到羊磴一带宣传抗日救亡活动,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学生思想进步很快。
水坝塘以前是娄姓族人的封地,在这里居住的娄姓、梁姓族人较多。复兴这条街上居住的娄姓族人很多,被称为“半边街”。在国民党时期,建在鱼田堡的复兴小学,在这里读书的娄姓子弟就占了学生中的绝大部分。这些学生大部分家里都很穷,这些地下党员就对这些学生在学习上予以辅导,生活上予以照顾。因此,这批共产党人就和这些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这些学生中,涌现出了大批的优秀者:如娄必允、娄必智、娄必建、娄必福、娄必先、娄义高、梁隆伦、梁昌惠等人。这批地下党员在后来撤离水坝塘的时候,还把他们最得意的一个学生娄必允带走了,并培养娄必允成才。后来娄必允参加解放军19军干校,1981年调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先后担任过秘书处长,副总编辑,副编审等职务。
这批地下党员在水坝塘期间,由于得到娄恒善等人的保护,加之他们和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当地的老百姓的关系都十分融洽,并且还和当地的地方官员梁绍钦的关系相处也较好,所以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工作也开展得很好。据说有一次,乡长梁绍钦请这些地下党人在家中聚宴,在酒会上,一位党员领导喝醉了酒,没有注意把党费证掉在了梁绍钦的家里。梁绍钦读书较少,没见过共产党员的党费证,但他觉得这个东西有用,他就把这个东西还给了那个丢失党费证的地下党员,竟然没有去怀疑这些人是地下党员的身份。这些地下党人见梁绍钦把党费证送还后,认为他们的身份已经暴露,担心会存在安全隐患,就陆续地离开了水坝塘。
解放战争时期,为适应形势的需要,争取地主武装,搜集情报,筹集物资,迎接解放,中共中央南方局先后指示川东党组织,在水坝塘建立了“中共绥桐工委”,“中共黔北四县工委”,以水坝塘为中心开展革命活动。川东党组织还多次派党员深入桐梓城区,秘密开展工作,党组织在桐梓的革命活动,为桐梓解放及党和人民政府顺利接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联络站旧址大门)
1949年3月,川东特委党员胡晓风和谭振武到水坝塘秘密发展娄恒元入党,随即返川。7月,党派遣南川县委书记向国灵到水坝塘组建了“中共黔北四县(桐梓、绥阳、正安、凤岗)工委”,向国灵任书记,同时明确温凯庭任副书记。因温凯庭被捕后未出狱,“中共黔北四县工委”成立不久,就自然解散。同年10月,中共四川合溪特支书记胡正兴奉上级指示,来到毗邻水坝塘的狮溪镇,向隐蔽在狮溪达昌中学的共产党员谭向阳传达《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诀议》和《共同纲领》的主要精神,并要求在水坝塘一带争取加紧地方武装工作。积极准备粮食,食盐等物资,迎接解放军过境,为接管政权作准备,为桐梓县的解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日新月异的水坝塘镇)
1984年,以李明翥为首一部分原在水坝塘工作过的川东地下党员,又重新来到了水坝塘。他们与原来在复兴小学读书的部分学生见面,亲切的交谈。学生们举行隆重的宴会,欢迎他们,并照像留念。现在从复兴街上到集中方向的那座石拱桥上的“复兴大桥”几个字,就是李明翥题写的。在“复兴大桥”四个字的下方,悬挂着一把宝剑,寓意斩妖除魔,永保一方人平安、幸福。
娄恒善、娄恒元兄弟原是地主家庭出身。解放后,由于地方政府官员对他们与川东地下党人的这段历史不了解,兄弟俩遭受了多年的政治迫害。他们不断向各级政府申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后来,原川东地下党员李明翥知道此事后,才帮助他们澄清了那段历史,问题得以解决,这个家庭在政治上才得以翻身。
川东部分地下党员与娄姓族人在水坝塘的那段历史,让我们永远铭记。我们居住在水坝塘的各姓居民,在新时期为了把水坝塘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好,一定要同心协力,团结合作,谱写出新的历史篇章。
[附注]:以上文章资料来源于党史大事—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资料;桐梓县水坝塘镇“两追教育”资料;以及水坝塘镇当地年老居民的口头述说。由于我道听途说,文章中肯定有一些不当的地方,敬请有识之士和了解那一段历史的朋友批评、指正、增补、完善,再现我娄氏族人与川东部分地下党人的那段不平凡的日子。我不胜感激,谢谢!
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不详。
(作者单位:贵州省桐梓县第二高级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