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湖生态公园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话听着俗,说的却是个理儿。车头给了动力,车头引领着方向呢!通许娄家的始祖是个顶尖的人物,志向高远、胸怀天下,立下的族训,大有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他留下的族训,润育了娄家几十代子孙,后辈中不乏佼佼者,他们在各个朝代续写着自己精彩的故事。
一
娄姓是大禹帝的后裔。
中国娄式家族立谱的始祖为大唐宰相娄师德。
娄师德生于唐贞观三年。他从小才华横溢,16岁便及第进士,授江都县尉,高宗上元初年为监察御史,697年武则天主政时任纳言(宰相)一职。他虽身居高官,却平易近人。他为人忠厚,心胸豁达,有次巡察屯田,随行人员已先起程,娄师德坐在光正门外的木头上等坐骑。有位县令不知他是纳言,也和娄师德并坐,县令手下人瞧见,急忙过来告知县令说:“纳言也。”县令大吃一惊,这可是犯了大不敬之罪呀,赶忙跪地称“死罪”。娄师德说:“人有不相识,法有何死罪?”走上前将县令扶起。那县令感动不已,说:“吾与君比,羞愧之极也。”县令从此效法纳言严以律己,后也成了百姓称颂的父母官。
娄师德善荐人才、不避亲疏。狄仁杰当宰相之前,他曾数次举荐,狄仁杰并不知晓,还要把娄师德排挤出京城到外地做官。武则天明察秋毫,便问狄仁杰:“师德贤乎?” 狄仁杰说:“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武则天又问:“知人乎?”狄仁杰说:“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武则天笑着说:“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并随手拿出以往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奏章让狄仁杰观瞧。狄仁杰看后惭愧不已,叹息道:“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
娄师德对朝中同僚宽厚相待,对家人却要求甚严。有句成语叫“唾面自干”,便是娄师德教诲胞弟而成就的千古传颂的好成语。
娄师德的胞弟授任代州刺史,上任前娄师德问道:“吾备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自免?”其弟跪下说:“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娄师德神色忧虑地说:“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娄师德告诉弟弟,别人将唾沫吐到你脸上,你擦掉它说明生气了。你不擦它,它自己会干的。遇到侮辱要不恼不怒,一笑了之。这是何等的胸怀和境界呀。
现在,有的人当了个芝麻官就不知自己姓啥名谁了。遇事盛气凌人,仿佛天下都是他的。装得可真不轻。其实,凡是把自己当回事儿的人,别人一定不把他当回事儿。看看人家娄师德,谦恭得比百姓还百姓咧,这才能成大事儿,这才是胸有鸿鹄志,心有“百万兵”的主儿。
通许娄氏家族立谱的始祖为娄兴,娄兴乃河南原武(今原阳)吴里村人。原武人怎么成了通许娄氏的始祖?这里有段传奇的故事。
娄兴是娄师德21世孙,元朝元通二年甲戌科进士,曾任杭州知府。他跟随朱元璋反元,立下赫赫战功,助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朱元璋怕部将谋反丢了皇位,要“火烧庆功楼”将随他打天下的能臣武将诛杀。娄兴从刘伯温处听到此音不信,便问朱元璋:“主公一人不留?”朱元璋无语,娄兴这才信了刘伯温之言,连夜逃出京城,躲过了“火烧庆功楼”之难。
娄兴的老家在原武县。他怕朱元璋赶来诛杀,便携一家老少迁居咸平县(今通许四所楼镇),娄兴的妻妾为其生子女十余人,后裔亦繁衍极盛,数年间娄家成了通许的名门望族。
据娄氏家谱载:“兴为人魁岸质朴,慷慨尚气,施于里族,恩德极厚。”他一身浩然正气,胸装家国情,立下族训让娄氏后辈遵循:
思天下之所思,想天下之所想。
远思祖宗之德,近思父母之恩。
上思报国之心,下思造家之福。
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闭己之邪。
八句族训,八面来风,句句都是正能量。娄氏后裔铭记祖训教诲,代代英才辈出,从明代至清代年间出有进士、举人、监生、生员、武生等百余名。
二
先说说娄氏家族的清官。
娄良,明代正统七年进士,正统九年授刑部山东清史司主事,任职期间成就卓著,不断晋升。成化七年,他位居副都御使,巡抚甘肃等地,后因年迈时告老还乡。他离职还乡时,仅有随身行李和几箱图书。甘州百姓知其要走,“遮道泣送,追数百里”。回到通许后,他在县南靳岗建立一处住宅,其面积仅够家人日常使用。河南巡抚赵文博见娄良为官几十年却如此清贫,要为他另建宅院,被娄良婉言谢绝。
娄桂林,清同治二年武进士,荣任皇宫卫士,报效6年后,升任湖北勋阳游击。当时军中居官者克扣军粮已成公例。娄桂林厌恶此道,常以清白自期。他卸任时,仅有一辆车子两匹马,为他送行的百姓挤满大道两侧几尽挽留。回乡后,他居于通许县城,常有亲戚邻友托他找县官办事说情,都被他婉言谢绝。娄桂林为官40年,无有田产,无纳侍妾,无染恶习,清廉一生,被誉为“清白绅士”。古人云:“一年州知府,十万雪花银。”看看娄家这两位清官,管钱,管粮,还管人,为官几十年家中却一贫如洗。“以史为镜”,历史是一面镜子,后人真得好好照一照呀!
从民国、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期间,娄氏家族又有数十人参加到打倒军阀、抗击日寇、解放全中国的洪流中。
三
再说说娄氏家族的革命者。
民国建立后军阀连年混战,他们争相拉丁派差,通许之地民不聊生。1921年,娄氏第三十八世孙娄伯寻和原义和团的几位武士揭竿而起,在娄拐村创建了红枪会,与军阀、民团展开了输死较量。通许县各村镇也相继建立了红枪会,公推娄伯寻为总团长。当时,总团下属几十个分团,会众达两万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控制地区方圆百里。随之,杞县、太康、淮阳、商丘等地也成立了红枪会。他们纷纷投奔到娄伯寻名下,娄伯寻成了豫东地区红枪会公认的首领。娄伯寻率众攻打杞县及通许县城,打得县武装警察缩回县城不敢出来,再也不敢到会区逼粮派款,骚扰百姓了。
娄伯寻为维护一片净土,提出了“苛捐杂税一律不纳,贪官匪军一概驱逐”的口号。他率领众会员数次与军阀李泓翥部交战,歼敌数十人,缴获大量战马和枪支。娄伯寻的红枪会成了军阀的心头大患。吴佩孚令李泓翥旅进剿娄伯寻红枪会。他们疯狂杀戮,焚烧村庄80余个,残害红枪会会员8000余人,酿成了震惊当时的“娄拐惨案”。1928年4月,河南省民团司令韩多峰指使部下将娄伯寻枪杀在娄拐村中。他们惨无人道地将娄伯寻的头颅用锄刀锄掉,先后在通许、杞县城楼上悬挂示众。
娄伯寻英雄不倒,红枪会后生们仍高举他的斗争旗帜,加入到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洪流中,直到取得最后胜利。娄伯寻遇难三周年之际,红枪会各会首领及通许军民学商各界人士,为其树立了“德被乡里”的墓碑,娄伯寻精神永在,娄伯寻浩气长存。
四
娄氏家族还出了一位红色音乐家。
出生于1911年的娄伏苓,从小思想进步、向往革命。他在县立初中读书时组织学潮,“七七事变”后串联全县进步青年,组建了通许抗日民族先锋队。1939年,他毅然奔赴延安投身革命。1940年,他调入冀中新世纪剧社,专司音乐创作,并主编《新世纪歌声》。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编创了《麦收大合唱》《交通战》等歌曲激发了群众的抗战激情,鼓舞了战士们的革命斗志。他谱曲的《青年颂》(胡乔木词),气势磅礴、铿锵有力;《瓜儿离不开秧》(李英儒词)情感真挚,鱼水情深。这些歌曲在冀中平原家喻户晓,有的传唱到全国各地。《红旗谱》的作者梁斌说,娄伏苓是位“天才音乐家”。
娄伏苓曾兼任冀中剧社“小鬼队”队长,在日本鬼子对冀中大扫荡时,他带领小鬼队奋力突围,为掩护战友光荣牺牲。算算娄家,革命战争时期牺牲了30余位烈士。娄氏家族从元末明初至今英才倍出,光耀通许大地。
娄氏家族有祖茔100多亩,四周石柱林立,颇为壮观,数十棵参天巨杨根深叶茂,数百棵松柏苍劲挺拔。艳阳高照时,云雾缥缈恬淡幽静,如今成了通许一景。
拜祖是娄氏家族最重大的事务。《礼记·祭统》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古人把拜祖祭祖作为诸礼中的首重。娄氏家族每年农历十月初一,都要举办隆重的拜祖大典,腰鼓起舞、盘鼓震天,两台大戏排开对唱。场面宏大、热闹非凡。届时,各地的娄氏后裔齐聚一堂,按照传统程序祭拜祖先。拜祖大典主持人说:祭拜祖宗,就是要牢记祖德,以祖德为榜样,教育后代子孙永不忘本。
( 作者:李中华 原载于2019年5月18日《汴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