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ebar Menu

【楼氏研究】“楼”——大禹后人的四千年传奇

时间:  2018-03-13 19:26:24 编辑:   admin 栏目: 百家姓氏


中华姓氏无疑是世界姓氏文化中,奇特而重要的一支脉络。从最早燧人氏创造姓氏的传说,到宋代以后的《百家姓》读本,姓氏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第一个符号、是人潮汹涌中判断亲疏的第一重标准、是“家天下”这个词汇中“家”与“天下”之间的过渡与联系,关于姓氏的历史,有无数的故事在流转着。而纷繁复杂的姓氏背后,是一个一个的家族,最真实有力的历史传承。

楼姓,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华姓氏。在《百家姓》中,楼姓不是“张、王、李、赵”这样支系庞大的中华大姓,却也不算罕见。据统计,今天在中国大约有26万楼姓人口,他们活跃在不同的社会领域,见证着中华文化今天的复兴。

在楼姓典型聚居地浙江,楼氏后人以大禹后裔自居,时至今日,楼氏家族依然保存着许多最原始的宗族情结。然而,史书记载历史上大禹姓“姒”,并非姓“楼”,仅从姓氏很难令人把楼姓与大禹联系在一起。楼氏确为大禹后裔,还是后世人的牵强附会?谜底在大禹后人身上慢慢解开。

浙江省绍兴市东南郊的会稽山山麓,大禹就葬在这里。

相传当年古代黄河水患连年不绝,两岸民众苦不堪言,大禹带领民众凿山疏导,开渠引水,历时十三年,三顾家门而不入,最终平息了水患,因治水有功,受到当时的天子尧的赐姓“姒”。大禹姓姒,名文命。后人熟知的“禹”是他的号。

尧死后,大禹登上王位。他发展农业生产,划分九州,铸造九鼎,制造兵器,战败了强敌,使人们从原始蛮荒走向文明,他还和周围的部落联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所以,人们又尊称他为“夏禹”。

据史书记载,禹在位四十五年,建都阳翟,东巡狩于会稽而薨,葬于会稽山。

(绍兴会稽山大禹陵)

紧邻大禹陵,是一个名为禹陵村的村落,传说大禹死后,他的第五世孙派庶子无余到会稽守禹冢,于是,这里就成为大禹的历代后人为守陵而形成了一个聚落。 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接任禹的王位,世袭成为夏王。从夏朝开始,中国从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进入世袭制王朝时代。夏王朝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后来,商汤起兵攻伐夏朝,帝履癸的两个儿子仲和、仲礼在战乱中仓惶逃到了远离中原的会稽山,希望能在先祖驾崩的陵地,求得一丝护佑。然而,落魄的夏王室无法扭转商朝的进攻,最终,商朝入主中原,夏朝结束了他长达四百年的王朝史。为了消灭夏朝的残余势力,商朝的统治者四方搜寻夏朝的后代,姒姓后裔作为夏朝的王室正经历着一场浩劫。当商朝的铁骑兵临会稽山下,隐居于此的仲和、仲礼,为了保全姓名,将自己的“姒”姓改为当地常见的“娄”姓,才最终免于劫难。

苟且偷生、抑或忍辱负重姑且不论,保全了性命的夏禹后人,改掉姓氏的同时、也意味着自身命运走向了另一条路径。从此,他们、以及他们的子孙顶着“娄”姓,远离庙堂,他们褪去身上原有的光环,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卑微生活,他们隐忍度日,“子孙誓不仕商”,虽然无法追悔家族多舛的命运,却依然传承着对先祖大禹的追忆情怀。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曾停歇,改为娄姓的夏朝后代在年复一年的祭祀着大禹,而商朝,这个当年灭掉夏朝,追讨姒姓的王朝,此时却重蹈帝履癸的覆辙。

(东楼公庙)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牧野之战,武王伐纣。和当年的夏朝一样,商王朝在周武王的战歌中覆灭,商纣王在战火中与他的宫殿同归于尽。武王即位,他试图建立起一个礼制健全的王朝,他崇尚尧舜禹时期的风尚,他渴望他的国家和子民都能够有上古先祖的德行。于是,周武王在四海之内遍寻尧舜禹的后代。 此时,在远离中原的会稽山下,大禹的后裔依然守候着先祖的陵寝,依然在躲避着商朝的追寻。


公元前1044年的一天,周武王的使者受命苦苦追寻三年之后,终于站在大禹第三十六世孙娄云衢面前——从此,娄云衢和他的整个家族的命运又走向了另一个拐点。 周朝使者询问娄云衢以及他的家族身世,当得知他们在此世代历经五百年,是大禹的嫡系后代后,娄云衢随即被分封为杞国国君。从夏王室逃离战乱的后裔,到几百年守护陵寝的平民百姓,大禹的后代从中原一路迁徙到千里之外的会稽山下。而此时,他们又将带着家族的荣耀回到中原。杞国,一个家族复兴的福地。娄云衢的封国杞国,就在今天的河南杞县。当年的周王之所以分封娄云衢到杞国,是因为这里曾是大禹治水之地,让大禹的后裔掌管这里,可谓顺应古意,顺得民心。周武王分封娄云衢为东楼公,他担任东楼公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祭祀大禹。 在历史典籍中,能够找到娄云衢当年受封的记载,《史记·陈杞世家》上有:“杞东楼公者,夏后禹之后苗裔也。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祀”。 根据史书记载,今天,我们依然能够在杞县寻到四千多年前大禹治水留下的些许遗迹。

所谓“无木不成楼,犹无水不成源也”,娄云衢受封东楼公之时,周武王就将娄云衢的“娄”改为“楼”姓。东楼公掌管着这个方圆几公里的杞国封地,大禹的后裔,从姒姓,到娄姓,再到楼姓,历经几百年光阴,又回到祖先当年治水的地方。 历史上对于杞国的记载并不多,对于杞县的历史,更多的人熟知于古老的成语“杞人忧天”,而东楼公,这个曾经受到周王分封的杞国小国的国君则从后人记忆中消失。后来,许多楼氏后人年复一年,来到杞县,寻根问祖。在楼氏后人的心目中,大禹虽是他们最初的祖先,但东楼公却是更切近的历史中家族复兴之祖,是“楼”氏的真正开端,而杞县就是楼氏的祖庙所在。 在东楼公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富庶的中原经历盛世,也饱经战乱。楼氏后人有的从杞国陆续回迁会稽山,自此,绍兴形成了楼姓、娄姓、还有古老的姒姓三系同源并存的局面。

今天居住在浙江一带的楼氏后人,依然保持着同姓聚居的风俗,他们很多都是当年东楼公后人回迁会稽山的楼氏族系。许多楼氏的自然村散落在浙江一带,他们在村中修建宗祠,供奉祖先,祭祀大禹。许多的宗祠还将“杞国楼氏”镌刻在祠堂中,以证实家族的身世。

阅读

四格广告

最新文稿

广告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