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地区的原住民是濮人(仡佬族)。经过历朝历代的移民,民族结构逐渐改变,仡佬族由开荒辟草的地盘业主演变为少数民族,黔北地区成为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团结的社会结构。历次移民浪潮对黔北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大的影响,杨端及其族众入播就是其中之一。
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杨端率令狐、成、赵、犹、娄、梁、韦、谢八姓族人入播,平息南诏叛乱,至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统治播州达725年。作为土司统治,有其历史局限性的是,在交通信息不便的情况下,朝廷实行土司制,以土官治土民,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发展地方经济,稳定社会秩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杨氏土司及其族众对播州的治理也是如此。
杨氏土司及其族众治理播州的历史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播州区域相对固定,纳入正统史官的视野
播州地域在汉唐时代就有正统史官的记载,如先秦时期的部落方国鳖国、鳛国;秦汉时期的鳖县、犍为、牂柯;隋代的牂州牂柯郡、明阳郡;唐代的播州播川郡、义州义泉郡、思州夷宁郡等。但所记零零星星、断断续续,不成系统,以至于现在追溯先秦汉唐时代的资料匮乏。同时,先秦汉唐时期播州地域没有形成一个整体,以上所列郡县之属地都不是现在意义的播州地域,只是或以播州部分地域为主的郡县,或以巴蜀某一地域为主,播州某一区域划列其中。另外,播州以少数民族为主,播州地域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少数民族自身的重大事件及重要文献很少进入正统史官的视野。杨氏治播之后,播州在唐宋时期是朝廷松散管理的羁縻州,元代实行土司制度以后为播州安抚司、宣抚司、宣慰司,成为治理南疆的重镇。自此,播州在地域上,以今遵义市所辖地为核心区域,虽然版图有所变化,但相对固定。随着播州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影响力不断增强,播州得到中央政权的重视,播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件也纳入正统史官的视野,在正史上得到较为详实的记载。
二、进行大规模开发,维护社会稳定
浙江大学史地所著《遵义新志》将杨氏治播分为三个时期:杨保前期、杨保中期、杨保后期,相对应的播州治所分别为白锦堡、穆家川、海龙囤。杨保前期达三百年(876年-1176年,治所白锦堡),这一时期,杨氏土官内忧外患,内部纷争,连年征战,社会还不稳定。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十二世杨轸将治所从白锦堡迁至穆家川(今红花岗区),自此,播州社会稳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十三世杨粲实行宽简政策,老百姓得到休养生息。杨粲平息内部纷争,统一播州;捐给朝廷金银万两、战马600,平息叛乱,积极抗金;“结庐养士”,崇尚儒术,修建寺庙,发展交通;“寓兵于农”,威镇一方,开创了“播州盛世”。杨氏入播13世,“至粲始大”。元明时期,中央王朝不断强化中央集权,杨氏土司加强与中央政权的联系,不断学习中原地区先进技术,修建了采石场、养马城、猎场、鱼池、茶园、蜡崖、田庄,兴修水利和交通设施,发展农业与手工业,市场繁荣,社会进步。唐末修建的水利工程大水田堰,“周广十余里”,“可灌田万亩”,至今仍发挥着灌溉作用。还有雷水堰、白泥堰、军筑堰、螺丝堰、菱角堰、千工堰……有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在蓄水灌田。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刑部左侍郎何乔新因播州宣慰使杨爱被其兄杨友奏本,奉命往播地勘察,在《勘处播州事情疏》中列出二十四世杨辉分给杨爱、杨友、杨孜、杨敏的财产:“庄田一百四十五处、茶园二十六处、蜡崖二十八处、猎场一十一处、鱼潭一十三处”,另有金銀器皿(金壶、金台盤、金盂、金钟等)无数,可见当时封建庄园经济繁荣之一斑。宋代修建的杨粲墓,墓内遍雕文官武士、人物花卉、龙床龙椅等,雕工精湛,栩栩如生,被誉为“西南古代雕刻艺术宝库”,建国后,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公元876年杨端入播,到1600年平播战争后改土归流,杨氏土司统治播州达725年之久,经历了唐宋元明四个朝代。封建时代,每当朝代更迭,必然会发生社会动乱,给人民群众带来无尽的灾难。而播州在这社会动荡之际,仍然保持社会稳定,避免了改朝换代带来的社会动乱,使播州得到数百年的持续稳定的发展时期。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播州杨保考》认为:“元明之世有’思播田杨、两广岑黄’之谚,实则田、岑、黄三姓,亦非杨氏之比也。”说明播州土司地域之广阔,实力之雄厚。
三、兴办儒学,建孔庙,崇尚汉文化
唐末至北宋200多年间,杨氏在川东、川南和广西转战,或家族之间争权夺利,无暇顾及文化建设,视“文教盖蔑如也”。后来居所固定,纷争平息,杨氏土司开始进行文化建设。杨氏土司兴办儒学,建孔庙,崇尚汉文化,用儒家经典学说教化子民,眼界开阔,文化建设的起点较高。
11世杨选重金聘名师教授经史子集。益州读书人房禹卿遇劫沦为奴隶,杨选重金将他赎出来,聘请他任教。科考之际,杨选赠盘缠给禹卿,派人护送他到益州参加科考,房禹卿考中进士,一时传为佳话。人才慕名而来,“岁以十百计”。杨选之子杨轼,留意艺文,四川文士纷纷入播。杨轼为他们置房产、田产,使其安居乐业,“由是蛮荒子弟多读书攻文,土俗为之大变。”杨粲建贵州第一所官办儒学,郑珍夸赞杨粲办儒学之举是“天荒之破,杨氏之功也。”杨粲之子杨价因科考上奏,朝廷准“每岁于播贡士三人”。1238年,冉从周中进士,是由播地乃至贵州考中的第一位进士,有“破荒冉家”之称。杨价之子杨文“留心文治”,“建孔子庙,以励国民,民从其化”。杨氏注重家族子弟的教育,要求子弟读圣贤之书。杨文在一次家庭聚会上训诫族众:“吾家幸赖先人守兹瘠壤已多代矣,恐尔族众不知祖德宗功,惟衣食丰隆而骄奢淫逸,不使学以辱先人,凡族众子孙必教以圣贤之书。惟读书能以移顽劣。今日勤谕之后,查有子孙不教者,必以家法重处!”自此族众皆好读书。
在杨氏土司的努力下,播州风气大变,“世转为华俗,渐渍于礼,男女多朴质,人士悦诗书,宦儒户与汉俗同。”
四、服从军事征调,维护国家统一
杨氏土司统治播州七百多年,除开杨应龙之外,基本上是拥护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大局的。即使在改朝换代之际,他们也没有趁机另立山头,对抗中央。而是静观其变,待大局稳定之后再履行归顺之程序。杨氏土司拥戴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的行动主要表现在服从军事征调与入朝进贡之上。
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囤始建于南宋宝祐五年(公元1257年),此时,蒙军主力由云南东进,攻陷今贵州大方、黔西一带。朝廷遣两府使节吕文德至播州部署防御工事,采用杨文的建议,筑龙岩新城,建九道关隘及附属军事设施,于合川钓鱼城遥相呼应,作好战争的准备。杨文曾七次奉调派兵援蜀,播兵骁勇善战,战功卓著,屡受朝廷嘉奖。
元明时期,朝廷对土司的职责更加明确:“附辑诸蛮,谨守边疆,修职贡,供征调,无相携贰”(《明史.职官志五》)管理好百姓、守卫边疆、服从征调、交纳贡赋、与朝廷保持一致,是朝廷对土司的要求。杨氏土司拥有一支强大的武装队伍,这支队伍积极参加中央政权组织的军事征调,进行“征蛮”、“抗倭”、“平叛”、“征贼”“轮戍”军事行动。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明代,播军参加的军事征调30余次,平均六七年就参加一次朝廷组织的征调活动,杨氏也多次因战功得到朝廷的嘉奖。杨氏土司参加的征调行动密切了与中央政权的关系,保卫了边疆平安,维护了国家统一,壮大了军事力量,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尽管杨氏土司治播促进了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保持了社会稳定,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但是,土司制度有较大的历史局限性。土司占有了所辖领土的资源,农民与土司的关系是依附关系,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司制度有较浓厚的割据性,有的拥兵自重,对中央政权形成威胁;土司制度具有封闭性,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改土归流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残酷的是,播州的改土归流不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而是以战争的方式实施。平播战争后,“播州土人十存一、二,田地荒芜,百里无烟,路绝行人。”平播战争是土司文化的灭顶之灾,战争毁灭了土司文化,形成了文化断层。平播战争后实行的改土归流,是政治体制上的进步,也是文化重建的起点。
(作者:王刚 遵义师范学院原副院长 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编辑:娄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