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娄楼氏网贵州通讯员 娄俊峰
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文化,是炎黄子孙血缘联系的纽带。通过姓氏可以追寻到自己的族根,追访到自己的故乡。娄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百家宗祠》中排名141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39位,按当今人口姓氏排序,在全国568个姓氏中,娄姓在排行榜上名列第225位,目前全国有250余万人.娄姓分布很广,遍布全国各地。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贵州、山东、河南、河北四省,这四省大约占全国娄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浙江、黑龙江、辽宁、陕西、山西、河北、湖南、台湾等省。贵州为娄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娄姓总人口的23%。 娄,读音作lóu(ㄌㄡˊ) ,其字体写法如下: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伦之本,必有其宗。每个姓都有其历史的来源。千百年来,人们都想知道自己姓氏的来龙去脉。几乎每个姓都有其系统的家谱,人们都为本姓、本族在历史上出现的名人、伟人而自豪,并激励后代子孙以先祖为榜样,造福于中华民族。
寻根问祖是中国人的传统,更是海外华侨、华人的夙愿。而中华民族繁衍至今,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间沧海桑田,人世翻覆,因之往往踪迹难寻。娄姓和各姓氏一样,皆为炎黄子孙。 追根溯源,娄氏之族,是古姓古族,历史悠久,起源于夏、商时代。据考证,姓氏源出有三个方面:一是以地名为姓;二是以国名为氏;三是古代鲜卑族复姓所改。娄姓作为姓氏的一种,自然也离不开这三个源出。结合有关资料,现对娄姓的渊源作以下概述,以飨族人。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大禹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娄、楼同源于姓,都出自大禹后代的封地,为西周时夏代少康之后,属于以祖上封邑名称为氏。
司马迁《史记》曰:“禹之父曰鯀,鯀帝之父曰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皇帝之玄孙也。”据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姬,原为有熊国君,其母姜氏生帝于轩辕,故又称有熊氏或轩辕氏。黄帝娶姚王女为后,有四妃传子25人,得姓者24人。黄帝历五世而生禹,传至五世孙禹(黄帝—昌意—颛顼——鲧——禹),在这五人中,大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鲧,这两人不在帝位,为人臣。从皇帝到禹的历代帝王,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皇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尧帝禹为姓,号夏后氏。禹后因治水功高而赐姓姒,舜帝把帝位禅让给禹。禹的儿子启即位以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传至第五王为少康,这一时期,国力和王族都兴旺起来,史称“少康中兴”。后又传至黄帝的18世孙履癸即夏桀,因在位不道,为商所灭,被商汤放逐于南巢,其子仲和仲礼避祸于会稽,讳姓,驾娄姓,隐会稽依禹陵而居,并严遵祖训:子孙誓不仕商。商朝600多年中,娄姓无一人为官。周武王姬发灭商纣后,就开始寻找大禹的后裔,但当时并没有找到。一直到周成王姬诵开始亲政并追封先贤古帝后裔之时(周成王七年,公元前1096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35年),终于发现大禹(5世孙少康之后)的第三十六世孙娄云衢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便把他召来,曰:“无木不成楼,犹无水不成源也!”,特赐“木”为“楼”,举为谏议齐侯,封为东楼公,封他到杞邑(今河南省杞县)延续古杞国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其后代子孙遂以祖上封号“楼”为姓,称为楼氏。杞国弱小,又夹在齐、鲁之间,在春秋早期常被侵扰,杞武公为求自保,便与强大的诸侯国晋国结盟。到了春秋中期,杞国在周围大国的压力下,还是不得不被迫东迁。这一时期,杞国又曾先后受到宋国、淮夷、徐国等势力的持续攻击,根本无法在河南立足,只得到山东滕县附近的邾国避难一段时间,而后再迁徙到山东新泰一带,后来又被迫继续再次向东方迁徙。周襄王姬郑六年(杞成公姒每亡九年,公元前646年),杞成公将杞国迁到齐国势力范围内的缘陵(今山东昌乐)。到了周景王姬贵元年(杞文公姒益姑六年,公元前544年),杞文公又把国家迁到淳于(今山东省安丘市东北),始偏安一时。
从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杞国内政不稳,又连续出现国君的弟弟弑君自立的情况。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杞悼公姒成逝世,杞隐公姒乞即位,但只过了几个月,杞隐公就被其弟弟姒遂所杀,这就是杞厘公。但好景不长,杞厘公死后把国君之位传给了儿子杞愍公姒维,在位十六年后,杞愍公于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又被其弟弟姒阏路所杀,这就是杞哀公。在史籍《史记》中记载杞国事迹不多,基本上只是叙述国君的世系,所提到的杞国事件,唯有这两件兄弟相残之事。
到了战国时期的周贞定王姬介二十四年(楚惠王熊章四十四年,杞简公姒春四年,齐宣公姜积十年,公元前445年),楚惠王一举灭杞国,杞简公在位仅四年,就成了杞国的末代君主。但楚国由于鞭长莫及,未能占有杞国之地,待楚惠王撤军之后,其境就被齐宣公毫不客气地占为己有了。杞简公被楚惠王所灭后,其有一支子孙先前被封在娄邑(故地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南),灭国后遂以地名为姓,子孙遂以娄为氏。与早先的娄氏族人合并,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娄氏正宗。
姒姓娄氏的历史大约有2400多年。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载:“娄氏,出自姒姓。夏少康裔孙东楼公封于杞,为楚所灭,子孙食邑于娄,因以为氏。”《元和姓纂十九侯》载:“楼,夏少康之后。周封东楼公,子孙以楼为氏。”从东楼公到杞谋娶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其共传了四世,其间年份不详。此后,娄云衢的子孙便姓了楼氏,并将杞邑作为楼氏的发祥地,后有去“木”旁简笔为娄氏者,成为娄氏的主支,世代沿传。姒姓娄氏族人皆尊奉娄云衢(东楼公)为得姓始祖。
周王朝时期的杞国自公元前1096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35年)东楼公得封建国,至公元前445年杞简公时期亡国,共记载有二十代君主,国祚六百五十一年(断代工程认为是五百九十年);加之甲骨文中所记载的商王朝时期商高宗武丁(公元前1374~前1316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娶杞国女子为妻(妇杞)的杞国历史,其国祚至少应有九百零四年(断代工程认为是七百九十四年)。
在杞谋娶公姒谋娶执政之时,正值周厉王姬胡当政时期(公元前878年继位,公元前841年被国人驱逐),与周成王姬诵封东楼公之时已经过了将近二百三十六年左右(断代工程认为是一百七十五年左右),期间共经历了九位周王(即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 →周昭王姬瑕→周穆王姬满→周恭王姬繁麇→周懿王姬囏→周孝王姬辟方→周夷王姬燮→周厉王姬胡),因此,其间杞国的君主世系肯定有缺漏,至少也有九~十代君主失载!
又一说,源于姒姓,出自远古大禹帝臣子犁娄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夏禹臣有犁娄氏,见岳价经。”犁娄,是传说中大禹属下的一个臣子,能视百步之外,察秋毫之末。他发明了耕地的犁,大大提高了农耕的效率,大禹因此大功,赐他名为犁娄氏。据说犁娄氏是一个急性子,因此给大禹添了不少乱子,但也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立了不少功勋。在犁娄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其后有娄姓,称娄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邾娄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邾娄之国,子孙或以娄为氏,或以邾娄为氏。陆终生六子,此第五曰安,赐姓为曹。邾,即安之后;挟,安之裔。曰邾挟,周初受封为附庸,挟之后不得其名字。”此以国为氏,系出曹姓。追根溯源,则源于姬姓。周武王姬发灭商,分封给颛顼的后裔陆终之裔孙曹挟于邾,也称邾娄国,最初附庸于鲁国,到了春秋时代才进而为子爵之国,后来并改称为邹国、驺国(故地在今山东邹县东南之邾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曹氏因为颛顼帝是黄帝的后裔,所以,此支娄姓源于黄帝。战国中期,楚宣王灭邾,国灭之后,其后裔中,遂有以娄为姓者,称邾娄氏、娄氏。曹姓娄氏的历史大约有2300多年。
娄姓地望,主要有谯郡、东阳郡。谯郡、治谯县(今安徽亳县),东汉时置。东阳郡,治今浙江金华,三国时吴国置,隋朝因之。
据历史文献《滕县金石志》记载:“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城东北八十里凤凰岭涧沟中,出伯俞父诸器……其中鬲、盘、匜等铜器铭文中,皆有邾字。”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释:“邾,蜘蛛也,从黾朱声。”
邾国的“邾”字,无论在西周还是春秋时期的铜器铭文中,写作蜘蛛形,即今之“蛛”字。据此,史学家郭克煜在《邾国历史略说》一文中认为:“由蛛字字形得知,邾国先人曾以蜘蛛为图腾,建国之后,即以蛛为国名。后来,为书写方便起见,改从邑朱声之邾字,《邾公钟》之邾字,正是这样写的。”
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一种最早的宗教信仰,约与氏族公社 同时发生。在春秋以后的文献中,其“邾”字亦有几种不同的写法。《春秋》、《左传》中写作“邾”;在《国语·郑语》、《孟子》中写作“邹”,在《史记》、《汉书·地里志》中写作“驺”(zōu)。音同而字异,其实皆一事。
邾国在历史典籍中多有记载。如在史籍《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在史籍《左传·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中记载:“邾文公卜迁于绎”。
邾国的名称,经传中又常称作“邾娄国”,在邾文公执政之前,邾娄国逐渐被分为三个国家,即邾国、小邾(倪)国和滥国,历史上被称为“邾分三国”,时在春秋前后。战国时期,邾国通称“邹”或“驺”。有些学者们认为:“邾娄”是当地土语,“邾”是正名,而“邹、驺”则是战国后期其他相邻大国所用的同音通假字,与“偃国”被称之为“燕国”类同。
据考证,实际上“邾娄国”之称根本就不是什么“土语所致”,古代胶东半岛上也没有以“娄”代“邹”的音韵演绎历史,这是音韵学派中的南韵派的主观臆断。
邾国之所以称“邾娄国”,是因为在春秋早期的周桓王元年姬林元年(杞武公三十三年,莒兹丕公己期元年,公元前719年),莒兹丕公刚继位,就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击杞国之战;几年之后的周桓王九年(杞武公四十年,鲁桓公姬允元年,公元前711年),鲁桓公也借口杞国君主“不敬”,多次发兵“伐杞、入杞,占杞田”。杞武公为求自保,不得不被迫举国东迁。随后,杞国又曾先后受到宋国、淮夷、徐国等势力的持续攻击,根本无法在河南立足,只得暂到位于山东滕县附近的邾国避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邾国和杞国合并在一起,而杞国贵族多以先祖东娄公(娄云衢)之名号为姓氏称谓,称娄氏,因此这一时期的邾国又被称作“邾娄国”。
此后,邾娄国的世系缺乏详细的记载。人们只能简单地知道邾娄国共传二十九世,最后在楚宣王熊良夫执政时期(公元前369~前340年)被击灭,同时被灭的还有其附属国小邾国(邹国)、滥国。这从史书中楚宣王令楚军大将捝氏将邾国、小邾国国君贵族和部分黎民百姓押迁至楚国荒芜之地的记载上,可以得到证实。
在楚国成功击灭邾、滥、小邾三国之后,掳走“三邾”的国君黎民,楚宣王将其王室成员和贵族们强制押解向西南方向迁移,经过数月艰苦之极的长途跋涉,到当时楚国的偏远荒芜地区(今湖北黄冈黄州乡禹王城)安置了这些亡国之君臣民,建有邾城以安居。当时,解押三邾的楚军将领叫捝氏,是鄫(zēng)国王室后裔,他就经常叫手下用长捶(长柄小铜锤)敲击其君臣们的脑袋,邾国亡君亡臣们常被其敲得头破血流,痛苦不堪。那位捝将军经常一边敲打其头,一边还忿忿不停地说: “还记戕缯否?”“戕缯”,即指邾定公曹貜(jué)且(公元前614~前573年在位)曾经派遣刺客袭杀鄫国(缯国)君主鄙子(鄫侯姒世美)之事,那鄫侯被刺客用大锤击杀,尸身血肉模糊,惨不忍睹,史书中皆称其“戕犹残也!”
而邾、滥、小邾三国的其他非王室成员和平民们则被迫分别迁往齐、鲁等国。失国后的邾娄国、小邾(倪)国和滥国等国王族及其子民中,多有以故国名称或先祖名号为姓氏者,分称娄氏、朱氏、倪氏、滥氏、邹氏、驺氏、曹氏、陈氏、田氏、王氏、李氏等等,以念故国之情,皆世代相传至今,同宗同源。
邾娄国灭亡后,楚宣王将其王室成员和贵族们迁到邾城(今湖北黄冈),而其他非王室成员和平民则迁往齐、鲁等国。失国后的邾娄国、小邾(倪)国和滥国等国王族及其子民中,多以故国名位姓氏,分称娄氏、朱氏、倪氏、滥氏、邹氏、驺氏、曹氏、陈氏,以国名为氏。《风俗通义》载,春秋时有邾娄国(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子孙有以娄为氏,是娄氏的又一支。田氏、王氏、李氏等等,以念故国之情,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姚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附庸遂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史籍《左传。庄公十七年》中记载:“春,齐人执郑詹,郑不朝也。夏,遂因氏、颌氏、工娄氏、须遂氏飨齐戍,醉而杀之,齐人歼焉。”
按史书的记载,在成汤灭夏桀之后,建立了商王朝,他敕封虞舜之后于遂地,建有遂国,子爵,国君称“遂子”。古遂国的地理位置在今山东省的泰安市东平县接山乡上遂城村南部一带。在春秋时期,遂国为鲁国的一个附庸小国。
周釐王姬胡齐元年(鲁庄公姬同十三年,齐桓公姜小白五年,公元前681年)春,为平定宋国之乱,鲁庄公与齐桓公会盟于北杏(今山东曲阳),准备联军出征。但因曾遭受过齐国的侵害,遂子拒绝参与这次会议,结果惹怒了春秋霸主齐桓公,遂国在会后不久即被齐国所灭。而当时的鲁庄公惧怕齐桓公,对遂国被齐桓公所灭听之任之,“伪作不屑”。其实,齐桓公在灭遂国之后,就将其国土地还给了鲁庄公,而鲁庄公也十分乐意由此白得一大块邑地。
考古工作者发现,古遂国都城遗址属山间台地,东西长四百五十米,南北宽三百五十米,文化层堆积厚约六十厘米,表层为黄土,地表暴露物有灰、褐、红色罐和鬲口沿、豆盘等器物陶片以及饰绳纹的灰黑色较薄形小陶砖等。古遂城遗址区内的西南部还有一高土台,为当时遂国内城城址,当地百姓历来称之为“南城台子”。
在遂国被齐国灭亡之后,其王族子孙以及国民皆成为鲁国子民,多称须遂氏、遂因氏、工娄氏、颌氏,其中的工娄氏族人在后来省文简改为单姓娄氏、工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姚姓娄氏族人皆尊奉虞舜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源于姜姓,一说出自战国中期齐国隐士赣娄子,又一说出自彭祖的弟子离娄,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宋朝学者邵思在《姓解》中记载:“赣娄,《汉书·艺文志》:齐有隐士赣娄子,著书五篇。”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也记载:“周有赣娄子。”
这位隐士赣娄子,当为田齐威王田因齐执政时期(公元前356~前321年在位)的齐国著名人物:“齐之隐士,守道不屈,威王下之!”其在典籍《广韵》、史籍《汉书》、《高士传》中则称之为“黔娄子”,史书中都记载他修身清节,埋志于著,不求进诸侯。
在赣娄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名“赣娄”为复姓者,称赣娄氏或黔娄氏,后有人省文简改为单姓娄氏、赣氏、黔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彭祖,姜姓后裔,姓卅,名铿,一称彭铿,传说他以长寿之道见称。彭祖原来是先秦时期传说中的仙人,后被道教奉为仙真。相传他于农历6月6日出生,其父亲陆终,母亲女嬇,是上古帝王颛顼的孙子,也是黄帝的第八代裔孙。
离娄,就是彭祖所收的少数弟子之一,传说他能视百步之外,察秋毫之末,史称其“离娄公”。孟子在后来专门论道:“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特别指出君主为政要“明察秋毫”。
在离娄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离娄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娄氏、离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又据载: “吾祖姜姓吕氏世袭侯爵,乃炎帝族四岳裔也。”
公元前八三六年,陈之子孙田和放逐康公而自立国君,自此政归田氏齐国,姜氏诸侯寥落,不复为王室,管宴二族亦随之衰败矣。从秦汉晋隋至残唐五代,吾族皆为姜姓 。至五代后周广顺年间,有称十二将军、十三将军者乃吾齐国娄氏之始祖也。长者为十三将军,次为十二将军,二将军系同胞弟兄,因弟受群侯之谗,二人从汴梁(今河南一带)逃往浙江,至樵楼下脱危便指娄为姓。长居嘉兴从单娄,次居绍兴从木楼,取姜吕串合之义,寓姜姓吕氏之源。吾支族本为姜吕十三将军之后,东汉秦楼之宗,本属姒姓夏禹王之孙。谨记炎帝族裔,烈山氏为古宗,异姓同宗,方乃吾族。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古代鲜卑族复姓所改,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拓拔部中有代北人匹娄氏(疋娄氏)、伊娄氏、盖娄氏、贺楼氏、乙那娄氏(亦作壹那娄、一那娄)等诸氏族部落。入中原后的汉化改革过程中,从汉俗,一并改为娄姓,亦称娄氏。望居山西代郡。东魏有都督贺娄乌兰,隋有巨鹿公贺娄子干.唐有凤州刺史贺娄行本,太子舍人贺娄积,裨将贺娄余闰,知此族魏末又复旧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鲜卑族诸如匹娄氏、伊娄氏、乙那娄氏等,纷纷改为娄姓,而且这些新加入的娄姓人士,在北魏王朝上表现很出色,娄伏连、娄堤的事迹,就是极好地说明。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其过程中,将匹娄氏 (疋娄氏)、伊娄氏、盖娄氏、贺楼氏、乙那娄氏(壹那娄、一那娄)等诸氏族一并改为单字汉姓“娄”,称娄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洛阳族娄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裕瑚噜氏,以地为氏,满语为Yuhuru Hala,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安楚拉库(今吉林安图西南,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带)、裕瑚鲁 (今黑龙江右岸俄罗斯耶拉布加)、长白山区等地。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裕瑚噜氏多冠汉姓为娄氏、玉氏、裕氏、于氏、余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乌扎喇氏,亦称兀札喇氏、吴扎拉氏,满语为Ujara Hala,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蒙古族、锡伯族、卦尔察共有姓氏,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乌喇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萨尔和(今俄罗斯共青城南部)、瓦丹(今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庙噶山(今黑龙江汤原,一说在今俄罗斯黑龙江口庙街)、黑龙江沿岸。蒙古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吴氏、乌氏、武氏、丰氏、关氏、窦氏、法氏、庙氏、娄氏等。该支娄氏鼻祖为乌扎喇·娄正额,满洲正黄旗人,世居瓦丹,仕至清廷内大臣。其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名字为汉化姓氏这,清朝中叶以后称娄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后裔有著名的湖南提督娄云庆。
第七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娄姓的外来血缘是组成今天汉族娄姓的重要成分,特别是湘黔地区的娄姓,基本上是出于东汉叟族和汉族的混合人群。河南的娄姓,实为南北朝时鲜卑族匹娄氏、伊娄氏、乙那娄氏的改姓。唐朝时吐谷浑中也出现了娄姓。清朝初期,满洲八旗姓裕瑚噜氏中也有改姓娄。所以娄姓是一支多源头和多民族的混合人群。
古代少数民族姓氏,东汉时,白马羌豪有楼氏;一并改为单字汉姓“娄”,亦称娄氏,逐渐融入汉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孝文帝改革,迁都定中原,改姓汉姓等。代北少数民族中就有:匹娄氏(疋yǎ娄氏)、伊娄氏、盖娄氏、乙那娄氏等,都改姓娄氏。《元和姓纂》载,唐时吐谷浑人有娄姓;满、畲、土家等民族均有娄姓。
今壮族、苗族、土家族、侗族、哈尼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娄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诸朝中央政府实施的羁糜政策及推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娄氏,世代相传至今。
关于我姓渊源的说法还有一些,但主要的有这七个。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由于有些资料缺失,无法查考,加之个人知识阅历有限,恐阙略偏多。拾遗补阙,是所望于贤能,望有识之士批评指正。
( 殿邦祖嗣孙娄峻锋(必泽)壬辰年腊月编辑整理 贵州省桐梓县第二高级中学)